■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柳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重视学生身心健康正成为全社会共识。近年来,我市对学校体育、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在各县市区的校园里,一场关于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创新实践正在展开。我市中小学通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丰富体育活动载体、完善监测评价机制等,将每天运动2小时从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全面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迈上新台阶。
学校体育改革保障运动时间
“学校除了按照规定开全开足体育课外,每天还开展30分钟大课间活动,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秉着循序渐进的运动规律科学安排运动量的原则,在跑操、广播体操的基础上融入韵律操、花样跳绳等活动形式,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提高体育锻炼的意识。”济宁市北湖第一小学相关负责人说,学校在课后服务时段全面推行多元化体育社团体系,依据学生兴趣与特长,有效整合优质教师资源,组建了跳绳、篮球、足球、乒乓球、体智能等12种体育社团,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需求。这是济宁市北湖第一小学保障学生每天运动时长做出的有效探索。
今年,市教育局印发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措施12条》(以下简称《措施》)。《措施》中明确,学校要丰富阳光体育活动,实施体质强健计划,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可组织开展教师、学生全员参与的跑步活动,小学段推广全员跳绳普及,义务段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鼓励开展具有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活动的项目。同时,学校要严格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
当前,我市各县市区中小学通过创新课程设计与活动形式,将保障每天运动时长落到了实处。其中,嘉祥县严格按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确保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同时,鼓励学校开发特色校本体育课程,如武术、手球、腰旗橄榄球等,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完善健康监测评价机制
“我们建立了县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库和数据分析平台,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并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合格率等核心指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校长履职和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的硬指标。”据泗水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泗水县把学生日常参与、体育锻炼、竞赛活动、健康知识、体质监测、技能测试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正向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自觉锻炼。
《措施》中提到,各县市区要建立体质健康抽测工作机制,年度内实现中小学全覆盖,并将测试数据反馈至各学校。针对体测成绩良好以下的学生,由体育教师、班主任包保到人,“一人一案”实施精准帮扶。各县市区针对基础薄弱的学校,由教育行政部门帮扶指导,制定改进和提升方案。学生参与各级各类评先树优活动时,参评年度内体质健康测试等级必须达到良好及以上。同时,落实教师待遇保障,将体育教师承担的体育课间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育家庭作业、课余训练、体育竞赛、课后服务等工作统筹计入教师工作量,确保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
家校协调拓展校外锻炼
近日,记者从2025年全市学生体质健康工作会议中获悉,我市各县市区、各学校要进一步强化五育并举,深化教学改革、挖潜课间活动、优化课后服务、拓展校外锻炼。暑假前后,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布置体育家庭作业等形式,加大对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家长和学生科学认识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兖州区第一中学附属学校校长吴尚军说,学校深入开展了体质健康家庭行动,科学设计体育家庭作业,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运动清单10余份,涵盖跳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等多个项目,并明确时长与标准,让学生将锻炼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各班级综合利用家长会、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体育课堂表现和体育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全面了解学生整体身体状况,并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建议。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落实全国体育课程一体化试点任务,推动八段锦、抖空竹等传统体育项目和软式棒垒球、腰旗橄榄球等新兴体育项目进校园、进课程,60%以上的学校设立“菜单式”体育课程。同时,我市加快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81所、省级体育专项特色高中13所、省级幼儿体育试点幼儿园17所、市级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50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