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韩垓镇李垓小学 刘敏
农村小学道法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乡村文明的重要抓手,教学需立足乡土实际,利用乡土资源优势,实现“小课堂”与“大乡土”的深度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农村资源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一、深挖乡土资源,构建乡土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道法课堂应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课程内容更生动、更利于理解。
1.将农村生活场景转化为教学情境。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粮食来之不易,感悟农民劳动的艰辛,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麦田,观察小麦的田间管理过程。让学生思考“我们每天吃的馒头是从哪里来的?”“从一粒种子到一个馒头,需要经历哪些劳作过程?”生活即课堂,将田间地头转化为学习场地,避免了空洞说教。
2.将本土文化、自然资源、乡贤故事转化为教学素材。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七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时,充分利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运河文化等资源,组织学生到南旺古镇,参观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在博物馆里聆听运河的历史,真正理解“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意义。通过将本土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不仅能增强道法课的亲和力,更能让学生在思考中,建立起对乡土文化的自信与归属感。
二、以实践任务驱动学习,推行实践化教学模式
在农村小学道法课堂中组织实践活动,需要立足本地资源,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村舍祠堂,通过真实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结合当地资源,开展项目式学习。在学习四年级上册《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利用学校附近的河流,开展《守护母亲河》项目式学习,调查村内河道污染问题,提出保护河流的方案和倡议书,撰写报告并提交村委会,推动环境整治。
跨学科融合,组织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乡土实践活动,依据生态、文化、民生等方面进行乡村资源调查,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将来建设家乡的热情。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将道法课中的责任、公正、法治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更能在与土地、乡民的真实互动中,扎下“爱家乡、建家乡”的情感之根。
三、用本村真实事件进行案例教学,构建案例化的教学模式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对于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缺乏兴趣,利用真实事件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我家的好邻居》时,让学生搜集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或家长谈论的邻里互助的故事,通过故事讲述、改编、情景还原等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学会与邻里友好相处、互帮互助。通过案例式教学,农村小学的道法课堂可以突破“说教化”困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价值。
四、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社会化教学模式
农村小学的道法课程可以突破课堂局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理解道德准则、法治精神,最终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还能让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知识具象化。
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的乡土记忆,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时,开展“乡贤进课堂”活动,邀请村中老党员讲述红色故事等,利用本土人物故事、历史传说传递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加强文化传承。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充分应用AI技术,采取图片和视频等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法治与道德的关系。
总之,农村小学道法教学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将“乡土劣势”转化为“育人优势”,通过接地气、有温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感悟道德力量、树立法治信仰,真正实现“润德无声,化法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