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3日
第03版:

党报热线

大学生如何以变应变, 勇往“职”前?

值班记者 梁琨 实习生 王雅琪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关系千家万户。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从2022年起连续三年突破千万,已成为我国城镇新增就业绝对主体。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发布的信息,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大,受内外部环境影响,就业形势仍面临压力。高校毕业生如何上好离开象牙塔的“第一课”,真正独立地开启人生新篇章?这既受学生们的个体素质与自我选择影响,又要依靠社会各方与多部门的共同努力。

为促进大学生就业,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经过3至5年持续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全员、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就业服务体系,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308万人,同比增加5万人,快于时序进度。

“其实,找工作不难,难的是如何把握好一份工作。找到工作只是人生某一阶段的开始,这就需要同学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灵活的应对思维、理性的就业观。”业内专家建议,高校应因势而谋、应势而为,科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理性规划就业选择。大学生则要综合运用自我分析与职业分析的方法,科学确立就业目标。可借助职业兴趣量表等科学工具进行自我评估,以精准把握个人职业倾向与优势;也可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检验自身条件,明确职业定位。充分利用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时光,逐步提升职业素养。如大一阶段着重唤醒职业意识,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大二阶段着力培养职业能力,夯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大三大四阶段则全面提升就业与求职能力,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不应过于轻信舆论和社交媒体,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如有升学愿望,也可以理性分析,选择诸如考研等实践方向。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如果决定就业,大学生要积极投身就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就业选择。面对求职过程中的挫折与困难,要保持理性,灵活调整就业策略。并通过实践发现自身潜力,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2025-05-13 党报热线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203242.html 1 大学生如何以变应变, 勇往“职”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