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凡 栾美娇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是展示邹城悠久灿烂文明的重要窗口,是推动“孟子故里·儒风邹城”建设的鲜活亮点,也是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支撑。下一步,应多措并举,从凝聚共识、打造人才队伍、加大资金保障和发展文旅产业等方面多轮驱动,建设纯度更高、成色更足的历史文化名城,全面加强邹城城市发展的辐射范围和带动力。
共识“启航”:凝聚名城建设向心力。构建立体化传播体系,建立“传统媒体+新媒体+实体载体”三位一体的传播矩阵。推进城市记忆工程,在重点区域设置沉浸式文化体验装置,建设城市文化符号系统,构建“1+N”文化识别体系,提炼“母教源地·儒风邹城”核心IP,配套开发孟子讲学情景剧、孟母教子AR互动游戏等衍生内容。建立历史文化风貌管控体系,划定老城风貌控制区,制定建筑色彩、立面改造导则,在商业综合体植入“邹鲁雅韵”文化元素,实现古今对话。
人才“破浪”:构建专业人才生态圈。培育本土人才,组建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专家委员会,整合住建、文旅等部门专业力量,实施“邹鲁英才”培养计划;设立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习所,开展古建修缮、非遗传承等定向培训,培养兼具历史知识与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引育高端人才,建立“候鸟型专家”柔性引进机制,与清华同衡、中规院等机构共建工作站;设立古建修复工匠认证体系,引进专业团队参与邾国故城遗址保护。完善人才服务“暖心工程”,提供人才公寓、子女教育等定制化服务,对文创人才实行税收返还激励。
资金“扬帆”:创新多元投入机制。打造专项资金统筹体系,整合市政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资金渠道。建立项目资金“三色”管理机制,对重点工程实行红色预警督办,争取国家文物保护、城市更新等专项补助。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行PPP模式开发孟子文化园,设立文旅产业引导基金,建立社会资本参与激励机制,开发“名城守护”公益平台,开通文物认养、文化众筹等渠道,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资金筹措格局。
产业“远航”: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建设“一核两带”产业空间:以孟府孟庙为核心打造儒学研学基地,沿唐王河形成文创产业带,在铁山公园布局数字文博体验区。开发“孟子密码”沉浸式剧本游,打造“儒风雅集”夜间经济示范区,形成“日游圣迹、夜品雅韵”的全时文旅体验。构建文旅融合产品体系,打造产业生态圈层。构建“文化+科技+商业”融合模式,建设国学数字出版基地,开发线上云游平台,延伸产业链条,培育汉服旅拍、金石传拓等体验业态,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完整生态。建立“邹鲁文化”IP授权体系,通过品牌输出实现文化价值转化。
(作者单位:中共邹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