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波
悠悠运河水,绵绵文脉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济宁作为运河之都,更应肩负起守护运河文脉、激发文化活力的使命,让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守护文化根脉,让历史遗产“活”起来。大运河的保护,不仅是对物质遗存的修缮,更是对文明记忆的延续。近年来,沿线各地坚持“保护第一”原则,让千年运河重现生机。北京完成22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修缮永通桥等古建;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珍藏万余件文物,再现运河兴衰;济宁微山湖流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让“江北水乡”重现碧波荡漾。在台儿庄古城,76处不可移动文物得到精心呵护,台儿庄月河古道被誉为“活着的古运河”。这些实践证明,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遗产,才能让运河文化“有尊严地走向未来”。科技赋能为遗产保护注入新动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整合沿线文物、生态、产业资源,构建起“知运河”“探运河”“游运河”的数字生态。在杭州,5G+VR技术让游客“穿越”千年漕运场景;在济宁,微山湖湿地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生态数据实时更新。数字技术不仅让文物“活”起来,更让文化传播突破时空界限,为年轻一代打开了解运河的窗口。
传承精神基因,让文化内涵“立”起来。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物理意义上的河道,更是一条精神纽带。从古代的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到南北文化在此交融,运河孕育了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特质。在杭州,丝绸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古老的织造技艺通过文创产品和时尚展示走向世界;在济宁,端鼓腔、鲁西南鼓吹乐等非遗项目通过“大师带徒”计划薪火相传。这些文化符号,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人文化自信的源泉。文艺创作成为传承运河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管弦乐《大运河》融合八省市音乐元素,奏响时代强音;山东梆子《运河老店》将运河人家的故事搬上舞台。这些作品以艺术形式诠释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让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共鸣,增强了公众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
激发时代价值,让运河文化“火”起来。文旅融合让运河成为“人民的运河”。从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非遗体验,到台儿庄古城的夜间光影秀,再到济宁微山湖的生态研学游,运河沿线形成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格局。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自开馆3年来,已接待观众超千万人次,成为现象级文化地标;与此同时,在济宁,微山湖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一跃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新亮点。这些实践表明,运河文化正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体验”,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产业振兴为运河发展注入经济活力。在浙江,运河沿线的特色小镇蓬勃发展,如杭州的运河文化艺术小镇,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投资;在济宁,依托运河水资源优势,现代物流、生态农业等产业蓬勃兴起。更值得关注的是,运河沿线城市通过文化创意赋能传统产业,如苏州的苏绣、济宁的微山湖草编,将非遗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这种“文化+”模式,既保护了传统技艺,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实现了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书写未来篇章,让文明对话“通”起来。大运河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从2014年申遗成功,到如今与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文化交流,运河已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桥梁。在浙江,“中国大运河文化之旅”吸引国际友人探访水工遗存;在江苏,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搭建起全球运河保护的合作平台。济宁作为运河之都,更应发挥“运河记忆”品牌效应,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文化展览等活动,讲好运河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面向未来,大运河的保护传承需要更多创新。比如,在生态治理上,推广“河蚌治水”“光伏+航运”等绿色技术;在文化传播上,培育“运河IP”,开发数字藏品、元宇宙场景;在民生改善上,建设更多亲水空间,让运河红利惠及沿岸百姓。唯有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传统与现代融合,才能让这条“流动的文化”永远充满生机。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