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谷常浩
通讯员 王立 郭甜甜
机器轰鸣、彩旗飘扬,项目建设现场热潮涌动。今年以来,济宁经开区接连迎来三大工业项目开工——嘉兴数字印刷智慧包装材料产业基地、山东光大特高压电力金具智能化绿色工厂、斯赛迪液压超高压钢丝增强液压软管智能工厂项目相继破土动工,总投资近30亿元。三大工业项目的顺利落地是济宁经开区贯彻落实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的生动实践,展现出该区“大抓制造业、大抓工业、大抓产业”的坚定决心。
专人包保,构建全周期服务链
“从土地审批到施工许可,包保干部全程驻场服务,让我们心无旁骛赶进度!”嘉兴包装项目负责人范先生感慨。
今年1月初,济宁市嘉兴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年产20万吨数字印刷智慧包装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开工。作为2025年经开区首个开工项目,截至今年3月份,该项目厂房主体已完成60%,预计6月投产使用。嘉兴智慧包装材料项目的“开工大吉”得益于经开区“预办理制度”,相关部门单位提前介入,对土地清表、征收、项目手续办理等事项,专人靠上跟进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助力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
今年以来,经开区引入重大项目26个,总投资140亿元以上,按照“指挥部+工作组+部门”三级服务体系,全部实行专人包保。
一线服务,破解保障难题
3月15日,山东光大线路器材有限公司特高压电力金具智能化绿色工厂项目开工,山东光大党委书记郭胜利坦言:“我们这个项目已顺利拿到开工手续,开工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2个月,预计今年12月份就能建成投产。项目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
该项目提前开工,得益于经开区推行的“一线工作法”。今年年初,经开区组织11个部门单位成立“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指挥部”,由该区党工委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统筹调度;审批局牵头,各部门挂图作战、联审联办,加大项目要素保障力度;成立用地保障、立项登记、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个工作组,树牢“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理念,一线靠上服务、一线发现问题、一线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帮助企业破解土地、资金、能耗等资源要素瓶颈制约。
优化流程,刷新审批速度
为破解审批流程长、要素保障慢等难题,该区创新推出了“22步工作法”,重大项目落地指挥部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推行上门指导、容缺受理、并联办理等个性化服务举措,优化前后置环节,征地与供地前期工作并联推进,合力打造“经心服务·开工无忧”拿地即开工品牌。
经开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向胜利介绍:“为优化工作流程,我们利用土地挂牌公示等‘空窗期’提前介入设计审查,将土地供应、规划审批、施工许可等环节无缝衔接,大幅提升审批效率。”
党建赋能,凝聚攻坚合力
经开区将服务效能与干部担当深度绑定,围绕“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临时党支部,在各部门精选懂产业、精政策的党员干部组建“项目管家”团队驻场服务,形成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攻坚态势,推动项目大突破、发展大跨越。在斯赛迪液压软管智能工厂建设中,“项目管家”联动全区各部门,通过“问题认领—联席会商—限时销号”闭环机制,拿地后20天内就办理完成了项目开工前的所有手续,实现了“拿地即开工”。通过“党建引领+部门包保”模式,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服务体系,高效破解项目推进中的实际困难。
随着三大智能工厂项目落地,经开区“2+2”制造业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成型。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晓林表示,经开区加力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突出“制造业当家”主体地位,努力在我市“一个万亿、五个倍增”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奋力打造“济西工业新城”。下一步,经开区将铆足干劲,全力冲刺,确保26个工业项目年内全面开工,三年内培育2个百亿级工业产业集群,为迈入国家级开发区行列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