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杜正泷)“铺张浪费太可耻,勤俭节约要歌颂。虽然现在不愁吃,居安思危最英明……”随着一阵欢快的二胡声,兖州区小孟镇庄户剧团新编的山东快书《勤俭节约》,近日在史家王子村文化广场开演。台上演员唱得带劲,台下观众听得入神,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这种将传统曲艺与理论宣讲深度融合的“文艺微课”,已成为该镇创新基层理论宣讲的“流量密码”。
小孟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依托辖区庄户剧团,吸纳王怀银等非遗传承人及“山东省文明家庭”李天贺等人才力量,组建“百姓名嘴”宣讲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等主题内容融入山东快书、琴书、豫剧等传统曲艺,创作《孝亲睦邻》《如此婚闹》《大美兖州城》等原创曲艺作品,将移风易俗、基层治理等理论政策转化为沾泥土、带露珠的乡音乡韵。今年以来已开展“板凳课堂”“庭院宣讲”等特色活动200余场,覆盖群众1.2万人次。
“过去讲政策总像‘大水漫灌’,现在我们把理论揉进唱词故事里,群众就能听得懂、记得住。”庄户剧团负责人翻看着手机里的点赞量近20万的短视频说。该镇创新构建“曲艺表演+理论宣讲+短视频传播”三位一体模式,打造“理论曲艺”特色品牌,借力新媒体传播矩阵,将曲艺宣讲精彩片段剪辑成“理论微课”,通过“云端剧场”实现二次传播,探索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交融互鉴的宣讲新路径,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田间地头“活起来”“火起来”。
“时代在变,但孝亲敬老、邻里互助的道理永远不过时。”在梁家村老党员李天贺的农家小院,“家风家教话传承”宣讲活动别开生面。八仙桌旁围坐着老中青三代村民,李天贺以自家四世同堂的治家故事为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娓娓道来。这种“庭院+故事会”模式只是该镇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人才优势,聚焦提升基层理论宣讲质效,擦亮“习语兴孟”宣讲品牌,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重点突出的宣讲活动,让理论宣讲已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