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处最见功夫
2月24日 《人民日报》 邓美平
背景:“只要不影响交通,您在门头前安心摆摊”“多摆摊多挣钱,祝你们生意兴隆”“明后天要降温,新鲜果蔬等易冻商品,注意防冻”……山东德州夏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喊话”,1月19日至2月17日,商户在遵守“门前五包”规定前提下,可临时在店外摆摊经营。此举既方便了市民购物,也增加了商户营收,收获好评。
观点摘要:城市治理并非拥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不妨适度探索更灵活的方式。许多地方兼顾民生需求和城市秩序,因地因时柔性执法,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柔性执法,讲究的是细功夫。在保障秩序前提下实现有序精准治理,必然伴随着成本的增加,甚至要承担一些风险。这就需要治理者“愿为”“敢为”“善为”,下好先手棋。
麦收时节乡政府院内可晒粮,假期期间对过境车辆轻微违章免罚……近年来,多地民生微举措屡屡引发关注。这些并不是宏大的民生工程,却是实实在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暖心之举。因其贴近群众生活、可知可感,故而能收获积极的社会反响。细节处最见功夫,也最见真情。能否在方寸之间做好民生文章,检验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也考验治理者对群众需求的洞察能力和关切程度。
也要看到,情况不同、条件不一,某种举措未必适合所有地方。为民服务,不能“套用公式”,而应实事求是。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结合具体实际,就能发掘出可作为的空间。
“电商西进” 助推国内消费大循环
2月24日 《光明日报》 茅锐
背景:西部地区长期面临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瓶颈,成为电商“偏远地带”。随着“快递进村”“电商西进”的落地,这一局面迎来转机。2022年起,就有电商平台开启偏远地区中转集运模式,并推行包邮进村服务。2024年,国家部委出台《数字商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和《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诸多电商平台积极响应,相继推出特惠集运、包邮计划、多元直邮模式,乃至免除中转仓至目的地物流费用。上述举措大幅降低了西部地区的物流成本,集运模式下首重成本降幅可达70%以上。受益于此,2024年西部地区的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占比分别提升至8.9%和10.3%,多个省份这两项指标的增速领跑全国。
观点摘要:“电商西进”不仅释放了西部消费潜能,更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电商拓展了西部消费渠道,丰富了消费选择,推动消费结构向中高端升级。数字化营销与便捷支付手段激发了西部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活力,使其成为推动消费稳增长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电商西进”畅通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西部农产品、手工艺品加速进入广阔市场,显著提升了农民收入和地方经济。随着“数商兴农”工程的实施,我国村级电商服务站点超15.8万个,95%的建制村实现快递服务覆盖。以电商为抓手拓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培育农村电商直播、社交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助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大江南北用工正忙
折射中国经济稳、气象新
2月23日 央广网 牛谷月
背景:春节后是企业开工复产的关键期,各行各业开足马力,大江南北用工正忙。企业抢订单、招人才,求职者学技能、返工忙,政府搭平台、促就业……涌动的人流与机器的轰鸣交织成春天的交响乐,折射出中国经济开年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观点摘要:重点行业用工需求持续升温,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清晰图景。政策暖流与市场春水同频共振,筑牢稳就业“压舱石”。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春节假期前即全面启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有效刺激了消费。百姓得实惠,企业接单忙。新年开工,手机、家电厂商迅速拉满开工生产进度条,并且持续向外释放技术人才岗位。
劳动者的“技能跃升曲线”与产业的“转型升级曲线”正在形成历史性交汇。AI热潮下,“浙江义乌老板利用DeepSeek卖货”的新闻冲上热搜,当劳动者掌握了AI技术,就能在世界超市义乌轻松实现语言跨越和效率跃升。不只AI,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2亿人,占就业人员总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人。飞速发展的科技和不断增加的技能劳动者正成为经济航船破浪前行的重要推力。这种人力资本的结构性优化,恰是经济长期向好的深层密码。
微短剧的卖点不是“反常识”
2月21日 《北京日报》 邱凌
背景:设定离谱的“霸总”“首富”、土味满满的“重生”“逆袭”……火热的微短剧令观众上头,但观之不适者也不少,很多人吐槽,一些作品明显违背常识,看多了会“降低智商”。
观点摘要:微短剧虽是调剂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但毕竟也是内容产品,诸如此类的狗血剧本,同样会潜移默化影响大众认知。
反常识微短剧究竟从何而来?微短剧准入门槛低、制作成本小,早已诞生了一批“剧本工厂”。而在这条流水线上,剧本合不合理,通常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越是“癫”、越是“爽”、越能吸引观众刷个不停。截至2024年底,我国微短剧用户已达6.62亿人。庞大的用户数量,正在呼唤微短剧告别“狂飙”。去年2月,有关方面发布微短剧行业健康发展《通知》,开启“先审后播”模式,已经涌现出一批制作精良、立意深远的微短剧佳作。从文物保护,到非遗元素,再到普法宣传,这些微短剧的跨界创新,既满足了娱乐需求,也带来向善向美的社会价值。可以说,无论什么年代,无论哪种表达方式,“内容为王”才是永恒的流量密码。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待潮水退去,真正留下来的只会是那些走心的作品。
“微而不弱,短而不浅”,是微短剧行业的发展箴言。从跑马圈地到深耕细作,微短剧是时候摆脱三俗无脑卖点,老老实实做内容了。(华峰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