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3日
第04版:

从这里去往深春

谢华

冬日的行脚,带来了故乡友人一大早就发来的微信。他早上起来,看到窗外又是霜华满地,而且前两天,还卷起了半天银白的雪花。

一般人不觉得北方飞雪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论是早雪还是晚雪,只是多一点索然罢了。然而很多人确不知早雪的妙处,既没有飞龙格斗的壮观,也没有银海玉楼的幻景,不过只是疏疏的几片,在黯淡的长空中盘旋地飞舞着。

有人说,只有柳絮可以像其轻盈;也有人说,只有白银可以状其莹洁。然而这些都是淡然无味的废话,等它翩然地落在地上时,分明已经化为“乌有”了。

在江南,偶然的飞雪,当然是罕有的事,也是人们最为期待的事情。说它是早雪吧,可时已过了雪的节气;说它是晚雪吧,可这雪的确是冬天以来的第一场。

在古人的诗篇里,曾读过“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但诗中的所谓“胡天”概指西北一带,与江南没有一点关系。那些地方,雪季的开始,比北方至少早上个把月,何况是在江南了。

相反,在江南只消渗杂在冻雨中的几片轻巧的雪花,就算是大新闻了,公众号们铺天盖地告诉市民,要有种种的注意,人们也立刻会意这四周正是严寒的冬天,想象雪花也会疯狂地坠落着。

在江南,下雪这一回事,对我这个北方人来说,似乎没有什么想象的空间。

固然,江南不比故乡哈尔滨,也永远不是冰山雪海那般的壮观。时已过了雨水,严寒对江南来说,一年比一年疏远,阳光依然是相当温柔的,鸟声依然是相当喧噪的。

温柔的阳光下,婉转的鸟鸣中,宜于写作,宜于读书,更宜于从容不迫的工作。我知道自己不会放松这难得的季节,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每天都要耕耘着文字这片荒漠。

在余暇,或者为工作感到疲倦时,又常有些许的苦恼。作为一个移居到江南这小城里的新市民,深知这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那文化的精髓,若只跳荡在口头上,未免悻悻然。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潜移默化。政府的呼吁和启迪是文化,社会的教训和经验也是文化,而且是更为实际、更为久远的文化。文化的本体便是生活。懂得文化真义的人,无时无地不在春风化雨之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反之,纵然身在文化的圈子里,也早已“更隔蓬山一万重”了。

我常自省,活在深厚的底蕴中,是接受着不平凡的洗礼;如若漠视了,再为不得文化之余惠而苦恼,而沮丧,而怨艾不已,那是何等愚笨的事情!我相信我不是这样的人,也不会这样做的,我还是喜欢生活在盎然的乐趣里。

萍踪寄此,转瞬驻入江南已6年了。起初,满以为环境过于繁嚣,时间一久,不意闹市的甬道,也不乏静中的佳趣。早上,鸟鸣满城,突破了无边的岑寂;入晚,又侵入了幢幢的灯影。这样的生活着,“味同嚼脑”吧,其实不然;“耐人寻味”吧,自己又颇不愿,那只以“此间何事催人老,半是鸡声牛马蹄”来做近来寂寞身心的写照了。

书成,夜已过半,万籁无声,一片料峭的春寒中,我再叮嘱自己:珍重。

■春山 摄影

2025-02-23 谢华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7704.html 1 从这里去往深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