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两个多月了,李建既不串门唠嗑,也不走亲访友。每天天不亮出门,不是到北大坝溜达,就是去南洼里观望,还在村里的街巷来回地走,就连旮旯角落也不放过,一呆就是大半天。
阴天下雨了,他坐在厦檐下的石头上,眼睛盯着前方,一副痴迷入神的样子。村里人见他念念有词,两手不时比划着,都好奇地猜疑。李大民干过十几年的村民兵连长,警惕性很高,他对大伙儿说:“李建从部队回来就出去闯荡,从给人家端茶倒水,到人家给他端茶倒水,从给人家鞍前马后,到人家给他鞍前马后,硬是从一个退伍兵熬成大老板,可不简单哪。可这次回来了……咋觉着有点……不对头呢?”
村民李红英说:“可不?这里瞅,那里看,神神秘秘的,咋回事儿哪?”村里的老会计李仁贵也是满脸疑惑,“听说,他在南方的大城市开发房地产,光别墅就有一大片,挣老鼻子钱啦。现在突然跑回来,神出鬼没,这葫芦里卖得什么药哪?”
开油坊的李来顺叹了口气,眉心皱得像一簇核桃仁,“唉,你看咱村的壮劳力,十有八九都出去打工啦,出去的都想在外面安家落户,谁愿意回来?”做豆腐的李福禄搓了搓昏花的眼睛,声音更加低沉,“是啊,都想出去,出去了就不愿回来……”
村里人的话,李建都听见了。
一个明媚的日子,村里突然来了十几个陌生人,有的拿着照相机,有的扛着摄像机,有的提着大箱子,里面装着各种仪器。李建和村干部领着,他们把李家庄走了个遍,然后聚在村委院子里,喝着甘甜的井水,吃着李家庄被称为金银卷的大面饼,说着村里人听不懂的话和事。月上中天时,他们仍坐在月光下,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兴奋……
村里的大喇叭广播了,李建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地转,还与在外务工的人联系着,后来又在大场院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看着黑压压的人群,村支书李志明眼睛里泪光闪动,“乡亲们,李建外出创业十几年,一直没忘老家,没忘咱村的老少爷们儿。现在,他回来啦,拿出了全部积蓄,要和咱们一个锅里抹勺子,把咱村的山水草木都变成钱!”
看着彩色巨幅图板上的《李家庄致富规划图》,村里人这才明白过来,李家庄要变了。
沉寂多年的东山,在人们的脚步声和号子声中醒来。李建和村干部带着大伙抡着镢头、锄头、铁锨,在山上挥汗如雨。荒草丛中挖出一个个深坑,撒上茶种,做上了标记。
村民李桂兰还是不放心,“在山上种这东西,能行?”李建笑了,“婶子,咱种的是野山茶。这种茶树,最适合800米到1000米高的山岭薄地,根深,好养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一斤能卖几千元!”
李桂兰一听,两眼放了光,“真的?那可好啦!真想不到哪,在这荒山上还能种出钱来!”李建说:“野山茶价钱高,还能四季常青。一棵茶树能活到几百岁,不光是咱的摇钱树,也是给咱子孙后代留的银行!”
李大民脸上泛着红光,嗓门又大又亮,“对!咱这就是打仗,脱贫攻坚的仗,齐心协力奔小康!”
大片大片的地,重新划方切块。李建和村干部领着村民,修整了边边角角的田间小路、坑塘边沿、池沟路壕,又集约出近百亩的地。硬化了农田道路,铺设了地下管道,打出上百眼机井,也都配了套。荒草地和无人管的闲地,摇身一变,成了旱能浇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村里人乐得嘴唇直哆嗦。
李来顺戳着自己的脑门儿说:“过去哪,不是驴不走,就是磨不转。走得快了赶上穷,走得慢了穷赶上,就像井底的癞蛤蟆,咋也爬不上井沿儿。现在弄明白啦,是脑筋老了,该换换啦!”
李仁贵戴着老花镜,拨拉着老算盘,笑容撑开了脸上的皱褶,“老哥哥,你说对啦!这些地,靠咱们种,一年到头趴在地里,晒掉几层皮,汗珠子摔八瓣儿,累死累活的,年底一算,刨去种子化肥农药,手里剩不下几块钱!是不?现在好啦,把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咱们一年能挣好几万,还能为集体增收哪!”
78岁的李金凤拽着李仁贵的手,“大兄弟,咱不用种地还有钱花,这是……真事儿啊?”李仁贵笑了,“对,老嫂子,咱们的好日子来啦!”
村里手艺人多,李建把闲着的旧仓库,荒废多年的老宅子重新翻修,建了面点、熏烤、藤编、纺线、织布、印染、剪纸、绣花、山货、农产品、湖产品作坊,“李家庄特色产品合作社”挂牌成立。
每天天不亮,作坊里就一片繁忙。村里人各有分工,忙而不乱。
女人们大都是做面点的能工巧匠,白面饽饽就能做几十种。大枣板栗花生芝麻蜂蜜白糖分别做瓤,做出的饽饽饱满美观,香甜暄软。
藤编是村里祖辈传承的手艺,漫山遍野的又是苇条、藤条、柳条、竹条、槐条这些天然植物。一大早,村里人就成群结队去了深山悬崖河滩,分类收割,打成捆,运回村,在作坊里一字排开,一件件藤桌藤椅、藤箱藤柜、藤筐藤篮、藤帘藤垫,还有草编小包、各种挂件,眼花缭乱地从大伙手里长出来。
闲了多少年的纺线机织布机也响了,心灵手巧的女人们纺线织布,染色绣花,忙得不亦乐乎。山货作坊里弥漫着香甜,货架上摆满了野生木耳、蘑菇、草药、苹果酱、黄桃汁、山楂干、柿饼子、野酸枣、糖栗子……
李建带着回村的大学生组建了电商销售团队,村里人做的原生态系列产品和众多的山货,如同长了翅膀,飞向山外的世界。花样多,质量好,信誉高,富有地域特色,不光挤进了县市乡镇的大小超市商场,又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有的漂洋过海,成为老外的抢手货。
在村里人开心的笑声中,李建和汉子们穿上清一色的粗布大衫,千层底布鞋,媳妇们穿着大襟褂和灯笼裤,伴着清脆悦耳的竹板,做起了直播带货。“北大坝里银光闪,千年东山露笑颜。喜看今日李家庄,惊人变化说不完。特色产品遍天下,青山绿水赛桃源。俺们都是村里人,不用出村就挣钱……”
在悠长绵延的山歌声中,远离家乡的村里人,如同一只只回归的大雁,飞越千山万水,从远方陆续赶来……
■心飞扬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