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3日
第02版:

邹城市

优化“水环境” 做好“水文章”

■通讯员 董玉龙

近年来,邹城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净水、保水、护水”,全面提升河湖整体环境,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聚焦精准管控,织密水环境监管防护网。落实“三长制”工作体系。实施市、镇、村三级全覆盖的河湖长监管体系,明确市级河湖长8名,镇级河湖长232名,村级河湖长499名,739名河湖长信息全部录入管理系统,通过巡河App开展日常巡河巡湖,实行“发现问题、建立台账、限期整改”闭环管理。实施“立体化”监管模式。全面建设智慧河湖,在重要河段、敏感水域设立视频监控点313处,在15个工业企业及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处安装视频监控,建成河流自动监控站3处、企业自动监测站34处,实现“日常巡查、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一体化管理。坚持“保姆式”巡查管护。市财政每年列支专项资金56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环卫一体化合作、村居自主保洁等方式,建立起河湖管护、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河湖巡查保洁长效管理机制,打通了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

聚焦科学治污,推动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推进城市污水治理提标升级。实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创新采用“生化系统强化+深度处理提升”工艺,出水水质提高至准四类标准,由“治污”向“提质”迈出坚实步伐。聚力乡镇治污设施建设完善。按照“一镇一策”治理方案,按需完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设完成4处镇级污水处理设施,新增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5500立方米每天,新增建制镇生活污水主管网26公里,城镇污水收集与处理率大幅提升。实施农村污水精准分类治理。以“因地制宜、节省投资、运行简便、效果稳定”为标准,采取“黑灰分离+简易处理”、分散处理就地利用等模式,按照“一村一策”原则,对全市832个村庄分类进行治理,基本完成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聚焦生态修复,筑牢绿色优美生态空间。推动黑臭水体动态清零。从“查、治、管”三个方面,因地精准施策,分类分期分段制订治理计划,对50处黑臭水体进行截污控源、生态修复、增氧曝气等综合治理,落实“一水一码”二维码管理制度,按照村级周查、镇街巡查、县级月查的要求,进行管理维护,对黑臭水体发现一处、治理一处。加强人工湿地修复治理。聚焦镇村驻地及周边河道、沟渠等区域,累计投入5.87亿元,实施了大沙河因利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北宿镇大沙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等11处综合性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日处理能力达到23万方,形成包括表流、潜流、复合型、河道走廊型、生态修复型等多种类型湿地,生态环境效益显著。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将水土保持与美丽乡村、生态水系建设深度融合,投资7300万元,完成治理小流域15条12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83.6%,成功打造康王花谷、葛炉山等“生态保护型、生态旅游型、生态产业型”精品示范工程,经济与生态实现双赢。

2025-02-23 邹城市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7694.html 1 优化“水环境” 做好“水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