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西南部河流众多,乾隆《金乡县志》云:“(山)东省南条之水,首推涞河,次则柳林。”柳林,即今天当地人皆知的万福河,而当年大名鼎鼎的涞河,由于岁月变迁,知名度大不如前。
一
涞河,源自开封的汴水,本是一条顺依地势而成的自然河,后因淤塞而屡次疏浚新挑,成为典型的半自然半人工河。汉高祖刘邦举兵反秦时,曾在此地经过,故又名“汉王河”“汉河”。
唐代名“涞沟”,沟旁有晏堌堆(今成武晏堌堆村北)。天宝四年(745),在单父为官的李凝将回长安。行前,族兄李白为其饯行,夜宿于此,留下“鸣鸡发晏堌,别雁惊涞沟”的诗句。
五代时,出于军事需要,后晋“开济州金乡涞水”,上经今单县、曹县、兰考,接汴水以通开封;下经金乡城东入万福河前身——连接济水与泗水的菏水,北抵济水,南通徐、沛。
《清一统志·济宁州》谓“涞河”即宋之漕河,知涞河在宋代变成以漕运为主的河道。
二
涞河的疏浚畅通,不仅缓解了金乡南部承接曹、单等地客水难以宣泄的历史问题,还使金乡拉近了与汴京城的距离。自唐开元年间就升为望县的金乡,迎来了封建时代发展的高峰,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
晁补之《金乡张氏重修园亭记》载:“凡九谷果蔬,土有宜有不宜,此咸宜……以余儿时所闻见,其俗饶美,大家率轻作业,乐善而好士,厚子弟于学。游客晨夜相面背于门,庖无息烟,然不倦。”
交通的便利,游客的涌入,增加了金乡的关注度。这里发生的大事小情,经常登上当时的“热搜”。沈括《梦溪笔谈·器用》提到:“济州金乡县发一古冢,乃汉大司徒朱鲔墓,石壁皆刻人物、祭器、乐架之类……”陶谷《清异录》有云:金乡路上一老榆,往来者就树下易草屦,例以其旧悬而去,行人指为“靴鞋树”。
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三
闲暇之余,金乡人喜治园圃。北宋初,辞官回乡的蔡州知州张肃,见城东涞河畔“秀色横野”,于此修园建亭,过起了隐居生活。
天圣四年(1026),“诗豪”石延年令金乡,“绰有治声”。石延年的小同乡,后来官至参知政事的张方平,慕名来访。二人常游张园,“每醉而忘返也,皆有诗留亭上。”石诗《题金乡张氏园亭 》,更是佳句叠现,脍炙人口:“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东陵隐士瓜。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纵游会约无留事,醉待参横月落斜。”此诗因“辟出境界”,创作不久,即风靡文坛,张氏园亭也随之声名大噪。
70余年后,苏门学士晁补之访张园。此时的张园已中落,但涞河两岸的景致却美丽如故。晁补之《金乡张氏重修园亭记》曰:“下马半岭,北望南武、七日诸山,或断或续,屏列远陆如画,其南数百凫雁飞集鸣唼声,回望白水明灭,桑野间意甚乐之。”
晁补之欣喜不已,遂“卜涞之东”,即在距张园百步的东皋,买田筑室,“忘情仕进”。寓金期间,晁迎来了创作生涯的高峰。其代表作《摸鱼儿·东皋寓居》,即作于这时。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词从涞河沿岸风光写起,作者感叹儒冠误身,恨自己没有早点到此隐居。
晁补之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好友。大观元年(1107),为给晁祝寿,李清照填词《新荷叶》。词中有“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句,其中的“水”,当即涞河。
一条河流,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3篇佳作,涞河可谓功莫大焉!
四
“靖康之变”后,黄河流域被纳入金朝版图。由于宋金对峙,汴水遂失去昔日漕运大动脉的作用。至金亡,黄河或决或塞,迁徙无定,严重危及汴水等河流的畅通。金廷虽想治河,但困于财力不足,同时又担心兴师动众激起民变,只好被动防御。大定年间(1161—1189),流经单县南的汴水,为黄河所夺,涞河下游段逐渐衰落,于元末淤废。
明嘉靖前期,“天下翕然称治”,涞河得以重新挑浚,至金乡城东改道东北行,下达鱼台之南阳湖,易名为新挑河,当地人仍呼之涞河。
改道后的涞河城东三里段,水面宽阔,碧波粼粼。晨光熹微时,其境尤佳:朝气冉冉,似雾非雾,似烟非烟,缭绕盘旋,袅袅欲升,时人谓之“涞水朝烟”,并将之列入“金乡八景”。
这里依然是文人的乐土。明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协理京营戎政李燧和文学家秦士奇,先后于此置宅,曲水流觞。秦士奇自号“涞河渔长”“一水道人”,在外为官时,对涞河仍念念不忘:“相逢在何处,匆匆涞水头。涞水流无尽,此情何日休。”
乾隆五十一年(1786),黄河决口于山东曹县口门王楼,冲刷而成大沙河,涞河两次淤塞。后虽加疏浚,金乡段“终以河身高亢不能受水,至清末乃等于坡田”。这时的涞河,莱草满目,“莱河”之名遂起,而其本名渐被遗忘。
1931年,金乡绅民对涞河“详加测量,重新挑挖”。然而,其地势仍高,堤平而窄,“涝水一积,即患坍塌”,给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危害。
五
涞河兴,则金乡兴;涞河废,则金乡衰。治河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政权是否安定,主政者是否真正关心百姓福祉,是治河能否成功的关键。
1949年后,新兴的人民政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河道。1967年,为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黄淮地区展开了数十万人的会战。在涞河进入金乡的下坡东西线上,挖出了西自东明连接黄河,东至鱼台西渡口入南四湖的东鱼河。从此,这条被上游客水压得气喘吁吁,又被黄河不时骚扰的涞河,被拦腰截断,上游的水入东鱼河向东归入南四湖。金乡境内的涞河,只承担县域南部地表水的汇流,沿岸人民“大雨不成灾,无雨保丰收”的千年梦想,终于成真。
近年来,金乡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契机,在持续开展莱河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工作的同时,加快实施莱河新区建设,在重现昔日繁华、活力、文韵的同时,为城市高品位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让金乡这座千年古县焕发出浓郁的新时代风采。
①莱(涞)河新景②涞水朝烟③李燧画像④晁补之画像⑤桑原隲藏朱鮪石 ■资料图片
①
②
③
④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