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滕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无论是造字的初衷还是词典的释义,“器”的主要特征和功能都是一种容器。对于“君子不器”的诠释,一般认为是君子不应该像器物一样,只有一种用途。这既饱含着孔子对弟子的告诫和勉励,也对后人修身处世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
“君子不器”要博学多才。君子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从政,都应该博学且才能广泛。那些博学多才、不拘泥于一技之长的人,往往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君子不器”的典范。如诸葛亮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是卓越的军事家,更是优秀的文学家,以其全面的才能成为了后世楷模。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成功人士具备多种才能,他们既是优秀的企业家,又是热心公益的慈善家。既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又是文化艺术的爱好者。正是这种“不器”的精神,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君子不器”要胸襟宽广。君子的气度应海纳百川。“器量”一词就是用来描写一个人具有包容他人的道德品质,君子应该通过修养自身,以宽广的胸襟和气度,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而推己及人、兼善天下。《尚书·君陈》载:“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这段话明确指出德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容”,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才能提升自己的德行。战国时期的文臣蔺相如就曾以宽广的胸襟和格局感化了武将廉颇,成就了“负荆请罪”的佳话。于个人来讲,修养的提升离不开宽广的胸襟,于国家来讲,文化的交融互鉴同样也需要开放包容的胸怀。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这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君子不器”要随时变通。孟子曾评价孔子是“圣之时者也”,他认为孔子是圣人中能适应时势发展的人。所谓“时”是做事情要合乎时宜、随时变通。《论语·微子》载:“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句话是孔子探讨伯夷、叔齐等贤人的处世态度时,谈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伯夷、叔齐等贤人的做法虽然各有特点,但自己与他们不同,不会绝对地肯定或否定某一种行为方式。在为人处世中,没有绝对的必须或禁止,而是既要坚持“义”的原则,也要追求“时”的灵活,这正是孔子秉持的“无可无不可”。因此,“君子不器”告诫人们不能像容器一样死板、固化,这种权变思维启示着人们既要顺应时势,又不能丢失根本原则,这有助于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不盲目地坚持一种观点或做法,而是从综合因素的角度出发,做出更加合理的决策,更好地解决问题。
“君子不器”,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价值追求。新时代的“君子”,应以“不器”为目标,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格局和视野,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