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宝
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璀璨夺目,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历史的长河中,她以其独特的长度、广度和高度,谱写着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
中华文明的长度:源远流长 绵延不绝
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度,堪称世界之最。但是,外国学者依据西方标准,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始于商代,即大约公元前1600年,从而认定中华文明仅有3000多年的历史。为了深入探究并明确中华文明的真正源头,中国在2002年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长达20年的研究与探索,该工程在2023年取得了系列成果。这些成果证实,从大约距今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了起源的加速阶段。因此,可以确信地说,中华文明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并非虚言。
5000多年前,中国进入了文明萌芽的最初形态。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朝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礼仪文化开始萌芽并逐步成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更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儒、道、墨、法等诸家思想竞相绽放,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此后,中华文明的种子一直延续至今,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与文化的生生不息。
中华文明的广度:兼容并蓄 多元共生
中华文明的广度,体现在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上。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学者普遍认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在陕西、山西、河南一带,但是后来考古资料的大量出土颠覆了这种观念。考古资料已经向我们证实,早在1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风格各异的文明曙光,中华文明的源头是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各个民族和地区共同缔造的,这正是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中国文化的多元,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华大地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北方的游牧文化,南方的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如同朵朵奇葩,竞相绽放。这些地域文化在长期的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彩画卷。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为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中华文明的高度:博大精深 影响深远
中华文明的高度,体现在其思想的深邃和影响的深远。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理论,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高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在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这一段时间里,全世界出现了几个辉煌的文明高峰。在西方,有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在印度,有佛教的兴起;在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而在中国,则有孔子、老子以及后来的诸子百家。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博大的中华文明不仅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且对东亚、东南亚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一个东方“儒学文化圈”。审视当下,中华文明也显示出它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力量,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可以自信地说,中华文明依然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