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01日
首页
第07版:

我的家与我的国

朱荔芳

生命是一叶苇舟,荡行在时光的河流。百年回望,情思盘桓,都是家国相连。

1920年的冬天,天寒地冻,呵气成冰,地主家的恶狗也仗势将穷苦人欺凌。被追得无处可躲的我的曾祖父,失手把恶狗打死,最后不得不披麻戴孝,为狗送葬,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我的曾祖啊,您一定是吞咽着悲愤的泪水,强扼住仇恨的怒火,您的遭遇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烙印,您的屈辱是四万万黎民的缩影。

1947年的深秋,黎明前的黑暗里。枯叶与衰草在寒风中呜咽,鲁西南飘摇在血雨腥风之中。正在休整的外祖父和小分队,惊闻敌人步步逼近。危急之下,外祖父大喊一声:同志们先撤,我来掩护!他端起机枪,飞扑向邪恶凶残的敌人。子弹裹挟着疾风,呼啸在他的耳旁和头顶。外祖父被俘后,坚贞不屈,壮烈牺牲。

我敬爱的外祖父啊,您和您的战友们拼尽了最后一滴鲜血,为的是这个穷苦人不再受气的新中国,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而您却献出了仅仅37岁的年轻生命。

在童年的记忆里,我家大门口挂着一块“光荣军属”牌,熠熠生辉,把我幼小的心灵照得透亮彤红。父亲在遥远得不可知的地方当兵,见面愈少,愈觉得他高大挺拔。那军帽上的红五星哟,多少次出现在女儿梦中!想一想,共和国5周年国庆大典的炮兵方阵里,曾阔步行进着父亲英姿勃发的身影,您是女儿永远的骄傲!

原以为父亲只是二炮的一名老兵,后来看了《绝密543》,才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的光辉历程,才知道我的父亲也曾用“国之大器”保卫着祖国的蓝天,守护着这片蓝天下人民的安宁。

二十多年的军旅生涯,戍守边疆的父亲啊,夜夜遥望着家乡的夜空。一定是那闪烁的星光,把家与国用深深的思念和忠诚紧紧牵连,让那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在家与国的温馨期盼中安然酣眠。

1970年的金秋,一阵鞭炮声宣告了李草庙小学的诞生。土坯垒成的课桌,从各家自带的板凳,门窗嘛,只能暂时空空荡荡,到了冬天,教室像冰窖一样寒冷。但无论如何,村子的上空开始飘荡起琅琅的读书声。地里干活的大人们听着这读书声,身上就有了使不完的劲儿,仿佛已看得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大喇叭”的生活美景。

母亲在村里当书记的十八年,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先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再后来包产到户、联产计酬责任制……我的母亲,这位最基层党组织干部,是中国农民摆脱饥饿、获得温饱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此后,我这一代开始丈量着家国之路。80年代中后期,我和弟弟先后踏上从华北平原到西北高原求学的征途。三十多个小时,简陋的绿皮火车,蹒跚爬行在黄河之岸和崇山峻岭之中。当听到法国高铁时速可达270公里,我们这群大学生是何等向往与震惊!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看今朝,“和谐号”“复兴号”在广袤的大地风驰电掣,早已成了世界交通界的大明星。

1990年,大学毕业的我来到家乡的一所高校。从前门走到后门仅需5分钟。全校只有一个专业,不足千人在校生。90元的月工资,4人一间15平米的 “猫耳洞”。30年飞逝,我校33个专业涵盖医、理、文、管、工。当年的小助教,现在面对留学生侃侃而谈,不再一说话就脸红;曾经的满园桃李,遍布祖国的南北西东。一代改革开放的弄潮儿,正搏击风浪,竞显风流。

又到周末, “一家亲”微信群又一次热闹得像开了锅。我家研究生在读的小中医,想了解国际中医药现状的信息,忙着拜托他在国外留学的表弟;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的侄女,晒出她生态农场的一幅幅画面,煞是得意:樱桃采摘已近尾声,火龙果在绿叶间闪动着耀眼的生机;博士毕业的大外甥参与筹建了医养结合的疗养院,入住的人真是好福气……

他们全都是中国梦的追梦人,是行进在复兴路上的生力军。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我的国积贫积弱,我的家就水深火热。我的国欣欣向荣,我的家才一路欢歌。

2019-11-01 朱荔芳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536.html 1 我的家与我的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