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
第05版:

泗水县人民法院

巧用传统文化解纠纷

近年来,泗水县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融入司法实践,赋能基层善治,助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百里负米”融情于法促调解。泗水县是儒家先贤仲子的诞生地,“二十四孝”中的“百里负米”,讲述了孔子的学生仲子尽心照顾父母,经年累月步行百里将米袋背回家奉养双亲的千古美谈。近日,泗水县人民法院泉林法庭将“百里负米”典故蕴含的孝善文化融入矛盾化解之中,成功调解一起赡养纠纷。原告李某年逾七旬,育有两女一子,均已成家。自老伴去世后,李某单独居住,因年老体弱多病要求儿子翟某承担赡养义务,翟某以家产分配不均为由拒绝照顾老人,双方协商未果,李某诉至泗水县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及时了解了老人目前身体情况和子女家庭情况,决定采取调解方式化解这场亲情矛盾。承办法官一边从法律层面对翟某释明法理,讲解相关案例,一边从“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孝善文化入手,通过讲述先贤仲子“负米养亲”的典故,劝导被告积极履行赡养义务,及时尽孝,善待老人。最终,在法庭干警融情于法的耐心调解下,双方就赡养方式、赡养费用等事宜达成调解协议,案件圆满化解。

古为今用“事心”双解促和谐。泗水县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实施第二团队成功执结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原告王某与被告马某系同村邻居,双方因资金借贷产生纠纷,经泗水县人民法院审理,判决被告马某偿还原告王某欠款12万余元。判决生效后,被告马某仍未履行还款义务,原告王某向泗水县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干警了解到马某因琐事与王某结怨才拒绝还钱,若简单地对马某名下财产进行划扣不利于矛盾纠纷的实质性化解。执行干警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开展调解工作,将马某“赖账”症结说清讲通,消除对立情绪,并借鉴“六尺巷”典故,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各退一步,以和为贵,最终促成双方签订和解协议,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通讯员 梁磊 高洋

2024-12-11 泗水县人民法院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91041.html 1 巧用传统文化解纠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