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第04版:

既要“知足”“知止” 又要“知进”“知为”

■黄云

“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在追逐物质利益的洪流中,人们往往容易被物欲所困。因此,一个人能否驾驭自己的欲望,考验着这个人的道德品质,更彰显着他的精神境界,对于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廉洁自律和修身养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老子对“知足”有着特别精辟的论述。他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并称“知足者富”。从古至今,多少贪官落马,就是由于缺乏自我约束,不知足、不知止,一步步走向了不归路。其实,每个人真正需要的物质并不多。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若缺乏“知足”的智慧和“知止”的境界,便容易失去分寸,被膨胀的物欲所束缚。

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必须明确区分可得之欲与不可得之欲之间的界线,做到“知止”。历史长河中,不管是东汉"一钱太守"刘宠、“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还是老一辈革命家的谢觉哉、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他们都廉洁从政,深受人民爱戴。当然也有和珅、元载这样的贪官污吏,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下场。今时今日,党员领导干部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需要时常保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态度,持续提高面对是非时的判断力、面对诱惑时的自控力、面对警示时的反思力,进一步加强在权力使用、独处环境、细节处理、交友选择方面的自我约束意识。

摆脱世俗诱惑,根本在于坚守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淡泊名利的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所蕴含的修身齐家、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哲理,对于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的纯真本性,“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的底线意识,“水为舟楫旱为霖”的为民情怀,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时刻以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镜鉴,以党章党规党纪为尺度,以初心使命为指引,端正心志,崇德修身,坚决摒弃思想的顽瘴痼疾,不断战胜扭曲变形、堕落变节的“心中贼”,确保内心纯净。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党员领导干部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也要掌握这样的方法论。在物质待遇方面,做到知足常乐、安贫乐道,倡导俭朴之风,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在党性修养方面,深刻认识自身的不足,增强自律意识,加快自我提升的步伐。在面对党和人民的利益时,要勇于担当,不畏艰难,不逃避责任,在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问题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要“知止”以自制,在工作实践中要“知进”而不懈努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坚守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在为人民幸福生活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2024-11-27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9331.html 1 既要“知足”“知止” 又要“知进”“知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