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宾
在古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永恒价值和最高标准便是“三不朽”。《左传》中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当然,除了“立德”“立功”“立言”,能够做到“立节”也可以传之不朽。“立节”就是树立坚贞的节操、宁死不屈,还要做到纯洁干净,享有清廉声誉。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党员干部立政德更应该做到“立节”,做到修己自律、清正廉洁、操守名节。
“节”的内涵十分丰富,《说文解字》中解释:“节,竹约也。”“约,缠束也。竹节如缠束之状。”引申为由缠束制约竹节,引申意思指节省、节制、节约等。“节”从竹子引申引用到“人”身上,主要指节制人的操守方面,其内涵主要体现在要修养气节、操守名节、全其小节等。
正己修身,修养气节。“修养气节”就是要通过正己修身,培养高尚的人格。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为人处世不可或缺的气节,也是拥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的体现。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格?答案就是“人要‘止于至善’,有社会责任感,追求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
节制私欲,操守名节。“操守名节”就是要通过节制私欲,维护好自己的好名声、好口碑、好形象。陆游讲“士崇名节道方兴”,历代仁人志士无不把名节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将其作为内心约束和道德追求。《孝经》中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要想维护好的名节,我们就要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清廉形象。
防微杜渐,全其小节。“全其小节”就是通过防微杜渐,把握住小事小节、守住底线红线。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党员干部身上的大问题、大错误往往也是由小问题、小毛病而引发的,粗心、粗糙于一点点“小意思”“小恩惠”“小动作”,终究成为滑向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深渊的“第一站”。“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党员干部作为“领头雁”“带头人”,要铭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道理,践行“细节决定成败”理念,“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拒毫末之错于千里之外,方能修好政德、立好政德。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