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聂尚芬
近年来,梁山县紧扣乡村振兴目标任务,深入实施“百区千村”三年行动,精准发力乡村“五大振兴”,致力于“六抓六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描绘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抓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梁山县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县划定68万亩小麦和60万亩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0.5万亩,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产稳定在12亿斤以上。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确立黄河滩区、东平湖区、运河沿岸三大特色种植区。聚焦食用菌、韭菜等特色产业,初步形成500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25万亩特色瓜菜生产基地,获评省级科技园区2个,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10亿元镇、超亿元村各1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6个,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50个。
抓人才引育,促力量集聚。梁山县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好乡村人才的“外引内育”,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2019年以来,累计引进青年人才11241人,4个乡镇入选市级乡村振兴工作站,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26名;今年已累计回引农村在外优秀人才382名。累计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2.5万余人,梁山好“焊”获评首批省级特色劳务品牌;培育高素质农民2642人,入选齐鲁乡村之星10人,累计取得农村实用人才职称43人;共选树、培养各级“乡村好青年”1748人,其中省级1人、市级20人、县级91人。
抓文化建设,促乡风文明。梁山县坚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深化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馆合一”场所5处,“梦圆黄河滩 五为同心圆”文明实践展示带入选山东省文化体验廊道文明实践展示带名单。常态化推进文明村镇建设,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个、省级文明村镇28个、市级文明村镇76个,县级及以上文明达标村覆盖率100%。
抓环境整治,促生态宜居。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累计创建省级和美乡村36个、市级和美乡村79个。全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硬差距”,累计改造农村户厕130676户,建成农村卫生公厕229座,建设农村公路2127.7公里,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614个,创建国家森林乡村3个、省级森林乡镇1个、省级森林村居10个。加快填补公共服务“软落差”,文体广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快递进村”实现413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持续点亮乡村文化生活,农村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正在加快建设。
抓基层党建,促多元共治。实施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分类推进159个“示范”村、241个“创优”村、13个“强基”村党组织晋位提升。深入开展党组织“跨村联建”,建立“组织联建、产业联动、人才联育、服务联享、治理联抓”五联机制,成立24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联合党组织,引领片区融合发展。在全市率先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联合社,55家示范社抱团成立13家联合社,示范带动348家合作社提质增效,年均增加村集体收入超1000万元;实施“村企联建”共富行动,89个村与61家企业签订联建协议,落地项目23个,带动56个村集体收入增加780余万元。
抓示范创建,促城乡融合。开展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共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22个。全县划分沿黄特色、现代乡村、传统乡村三大风貌区,规划北部生态文化、东部绿色农业、中部现代产业、南部工农融合四大发展区,大路口乡贾堌堆片区“旅游+”模式、拳铺镇“党建联建·联农共富”片区共富、共建、共治“三共模式”,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把政策、资金、资源向片区倾斜,现已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11个,贾堌堆片区获评全市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表现突出片区,梁山县“党建联建·联农共富”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顺利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中期评估,并获得最优“A”等次,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等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