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第04版:

有了“荷大嫂” 矛盾都减少

■本报记者 张彦彦

近年来,微山县妇联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基层热心妇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因地制宜打造“荷大嫂”婚调品牌,构建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化解多元矩阵,打造基层社会治理的“柔性引擎”。

●整合资源、全域联动

构建分级分类阵地体系

纵向阵地有机联动。构建婚调辅导“115N”模式,即成立1个县级婚姻家庭辅导中心牵头抓总,15个乡镇(街道)设置妇女儿童维权站推进协调,村级设立N个矛盾调处专岗就近调解,以阵地为媒介,逐级指导、跟踪信访案件办理,将服务网铺设到群众家门口。

横向资源融合互通。妇联干部带头当“荷大嫂”,与社会治理中心、公安、民政、教体、卫健等部门同向发力,通过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方式进驻“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湖上法庭”、心理健康中心、儿童之家、家长学校等公共服务站点引入“荷大嫂”参与,为来访群众提供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服务,进一步织密织牢服务网络。

点线互补全面覆盖。联动村集体、妇联团体会员、女性社会组织、各类妇女群众组织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倾情打造广场舞微家、“瑞姐说事”工作室、爱湖村反家暴庇护所、“微爱家园”“荷爱妈妈”驿站等特色站点60余处,为群众寻求帮助提供更多可选渠道,确保阵地覆盖不留死角、有效到位。

●选育用留、多元共融

构建专业暖心队伍体系

健全婚调队伍。以基层妇联组织为基础,以基层社会治理“多网融合、一网统管”管理模式为载体,县、乡、村三级专职妇联干部及女网格员根据岗位职责全员担任“荷大嫂”,同时吸纳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女性社会组织带头人、心理咨询师、临床医师等各行各业综合素质较高、热心公益事业的妇女群众,累计招募“荷大嫂”500余名。

提升业务水平。组建“荷大嫂”微信社群,成员随时分享婚姻家庭辅导、矛盾纠纷调处案例以供交流学习;举办婚姻家庭领域普法情景剧大赛,以短剧形式演绎婚姻家庭领域常见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法,接地气、亮法条,帮助“荷大嫂”提升调解服务能力;购买社会服务,培训持证上岗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53名,并全部充实到“荷大嫂”婚姻家庭辅导服务队伍,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畅通联系渠道。建立沟通反馈机制,每年年底集中召开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座谈会、发放感谢信,推进婚调服务志愿团体与本级妇联实现组织共联、信息互通、活动共办、成果共享,对妇女干部群众参与婚调工作进行激励和反馈。

●健全机制、创新赋能

构建便捷高效服务体系

未诉先办,提前排查风险。印发《微山县基层妇联组织维权工作办法》,明确风险隐患排查职责与路径,依托12338热线接访、婚姻家庭辅导服务站点等渠道,重点发挥村级妇联在基层治理方面的“感应末梢”作用,第一时间发现并收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信访隐患、民生需求等,并同时将线索报告至上级妇联及相关职能部门,实现信息早掌握、问题早介入、矛盾早化解。

有诉必应,联动化解矛盾。婚姻家庭辅导队伍推广“共情、倾听、接纳”三步工作法,从法律服务、心理辅导、情感咨询等方面开展服务,年均服务时长超480小时。完善妇女儿童维权联动机制,联合县公安局出台《微山县家庭暴力告诫制度实施办法》,联合县检察院建立公益诉讼协作配合机制,联合县民政局成立县级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有效促进家事纠纷多元化解。

诉后延伸,提升治理成效。县级婚姻家庭辅导中心每年策划开展结婚登记集体颁证、新婚辅导课等新时代婚恋观教育活动,提供“婚前”教育、“婚中”指导、“后期”辅导等婚姻家庭全周期服务,倡导共筑美满婚姻、共创幸福家庭的美好理念;形成“接待—咨询—回访—总结—宣传”闭环服务模式,对已化解的矛盾案件定期跟踪回访,对案件办理期间发现的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线索,及时按需转办,有针对性地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跟踪帮教、法律服务、心理疏导、司法救助等帮扶举措,密切关注当事家庭生活状况及家庭成员心理状态、关系修复等情况,最大限度地化解纠纷,促进家庭和谐,提升基层治理成效。

2024-10-1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5106.html 1 有了“荷大嫂” 矛盾都减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