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9日
第03版:

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崔彦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对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进行系统阐释和专题部署。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任务要求,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乡村篇。

彰显乡村文化的时代魅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繁荣乡村文化,必须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的有机结合,赋予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在相互结合的过程中,要努力推动四种情怀同频共振。一是要有国的情怀,中华儿女强烈的家国观念和民族认同已经深深镌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二是要有家的情怀,守护中国人独有的家文化和中国人共有的家乡情结。三是要有人的情怀,农耕文明的核心在人。四是要有农的情怀,紧密结合乡村风土人情绘就“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农乐图”。

增加乡村文化的有效供给。乡村文化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汪春池。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能总是涛声依旧,反复呢喃老歌。一是要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通过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志愿活动宣传党的科学理论、传播党的声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乡村实现全覆盖。二是要坚持重心下移,推动物质文化如景观、文化产品、文化设施等,以及市民素质、法治体系、生活习惯等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地区倾斜,打通城市文化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供给带动作用,推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

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品格。乡村文化正是依靠农村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够得到延续,得到传承发展。一是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建立健全古村落及乡村古建筑、历史遗迹、地方民俗等传统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以生动具体的形式,延续其对村民的道德教化作用。二是要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统筹集中守护乡愁。乡愁,反映的是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是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的,因此,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建设乡村文化的强化路径。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民既是受益者,也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一是坚持农民唱主角,能够增强农民发展乡村文化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唤醒农民的文化自觉、文化习惯这个固有基因。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党委政府是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战略的政策制定者和制度执行者,要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发挥作用,激发多元主体的内生动力,为文化建设提供基础支撑。三是深入挖掘草根文化人才,使更多的民间能人有舞台展现、有机会提高、有能量辐射,发自内心地支持文化工作、参与文化工作。

夯实乡村文化的经济基础。一是实施乡村文化产业富农行动。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产业发展联动机制,引领和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发展合力。二是拓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文化+旅游”等,打造名牌、名品与名物,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产业“硬实力”。三是将文化资源与现实的需求结合起来,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把有保护传承价值的文化资源变成现实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发展高水平的乡村旅游。通过看风貌,把地上建筑和村落格局变成旅游资源。通过品风味,把土特饮食如喝的吃的变成商品文化。通过解风情,把乡村民间艺术、手艺变成精神层面的享受带回去。通过知风土,把乡村山水林田湖草全部变成旅游目的地。通过体风俗,把农事节庆变成旅游、旅居体验和服务。

(作者单位:中共汶上县委党校 本文系济宁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索专题“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阶段性成果)

2024-09-29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3472.html 1 推动新时代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