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8日
第01版:

“家庭小剧场”引领新风尚

■本报记者 王粲

本报通讯员 王洪玮 李梦雨 束婧冉

初秋时节,兖州区颜店镇颜家村颜国臣“家庭餐馆”的小院里更加热闹了,有外乡来的食客,有附近企业就餐的员工,更多还是本村来听戏的邻居。

原来这家餐馆不但是游客的惦记,还是颜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站,村民在这里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成为村民休闲娱乐、文明提升的好去处。

“我们结合本村实际,深入摸排文化家底,挖掘整理文化资源,策划组织文化活动,打造‘家庭小剧场’,通过说学逗唱等文艺表演形式,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推动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副主任、驻颜店镇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周大鹏介绍说,目前,颜店19个驻村第一书记正推广颜家村经验,以“家庭小剧场”带起村庄文明新风尚,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迈上新台阶。

“俺动手术期间,是儿媳妇为我擦身子、换洗衣服,胜似亲生儿女”“俺婆婆对俺也没说的,俺下班晚,总是等我吃饭,我不回来,全家不开饭”……8月19日,在颜家村,妇女干部杨爱丽主导的“家庭小剧场”又开场了,由农村妇女自编自演的《婆媳互夸会》再次彩排,引来许多村民围观。

说起“家庭小剧场”,周大鹏介绍道,今年春节过后,除《婆媳互夸会》外,颜店镇的“家庭小剧场”还编排了《彩礼风波》《小马扎故事会》《梧桐树下话家风》《胡同里说“孝”》《饭桌有“礼”》等小剧目,村民们听说排戏,都争着当演员,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接受文化熏染,心灵得到塑造,也推动乡风文明有了新提升。

以“家庭小剧场”的形式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正成为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拿手好戏”。

今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期间,该区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在镇驻地农贸大集上开办了“公益集市”,群众自编自演的舞蹈、小品、相声、情景说唱等节目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义剪美”服务队前排起了长队,黄手环摊位前挤满了群众,“兖绣”“剪纸”等非遗项目更是让人流连忘返、久久驻足。

“以‘公益集市’为载体,链接公益组织、爱心商家等多方资源,多元化、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让大家走出家门到活动现场,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在活动和交流中增进了感情,传递了温情,在全区农村也营造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浓厚公益氛围。”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李鸿飞表示,将乡村文化振兴、文明实践融合到乡村治理中去,参与打造了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的“禹见端信 醉美泗河”“麦香田园 ‘孟’里记‘驿’”“九州古城 文韵兖州”“和圣故里 宜业新城”等文明实践展示带,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乡村文化新亮点和文明新标杆,在新赛道上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水平再提高,质效再深拓。

不仅如此,兖州区还把乡村文化振兴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紧密结合。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55家“幸福食堂”,解决了1700余名老人吃饭问题;常年设立21处“雏鹰课堂”,解决了410多名儿童作业辅导、托管照料等问题;成立312个“新风堂”,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带动形成文明新风尚。同时,该区还把洗澡、洗衣、理发、医疗健康和情感陪护等十多项功能相对集中,真正让群众感受到乡村文化振兴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

值得一提的是,兖州区10个镇街的众多村庄将闲置院落改造成“文化艺术馆”“村庄非遗小戏院”“栖心茶室”,不仅激活了村庄文旅经济、夜生活,也让文明实践站人气越来越旺,“朋友圈”越来越大,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2024-09-18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81922.html 1 “家庭小剧场”引领新风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