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杜文闻)近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特色乡村振兴之路”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汶上专场,介绍汶上县特色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汶上县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部署要求,按照“强产业、抓生态、优环境、善治理”工作新思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走深走实,取得显著成效,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级制种大县、全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全国乡村建设评价样本县、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等称号。
坚持齐抓共管,健全责任体系。成立县乡村振兴指挥部,构建“1+5+N”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干部联系乡镇包保村工作机制。编制《汶上县乡村振兴“百区千村”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汶上县乡村产业振兴规划(2021—2025年)》等专项规划,为乡村振兴绘好蓝图。围绕“钱、地、人”等要素供给,推动各类人才返乡创业,金融政策下乡,盘活土地资源,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实施“百区千村”三年行动,推进全域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科学规划片区规模类型、发展方向,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建设27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辐射带动全县300余个村庄。2023年度15个市级片区建设任务全部完成,2024年度7个市级片区正在创建实施,实施项目52个,建设任务已完成89%。围绕汶上芦花鸡、甘薯育苗、设施瓜菜等主导产业,每个片区确定“1个主导+N个特色”富民产业布局,做活“土特产”文章。2023年度获评全市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表现突出县。
培育壮大富民乡村产业,建设富裕乡村。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汶上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14亿斤以上。建成79.3万亩高标准农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5万亩。培育乡村新业态,入选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0家。
加快补齐乡村短板,建设和美乡村。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活动,创建省市级和美乡村83个,创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3个、省级旅游强镇5个、旅游特色村21个。累计建设“四好农村路”668.7公里,建设农村公厕204座,高标准完成492个村污水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低毒低残留农药。
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建设和谐乡村。抓实村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确定“示范”村133个,“创优”村202个,“强基”村11个。推广“五和五美+”信用体系,以“小积分”撬动“大治理”。做细做实网格化治理,逐村建立“一图一表一群”,建设全市第一家党建“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