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汶上县第五实验小学东和园校区 姬纳
小学阶段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内容以及语言表达的乐趣,可以有效地促进其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真正感悟语文知识内涵,在学习和使用文字的时候,恰当的使用语言来呈现自己的想法,强化学生的语言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能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的写作内容有情感、有内涵。优秀的语言表达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前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关注点在于阅读理解和作文写作上,特别是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学生的口语能力就无法获得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只能通过朗读语文教材内容的方式来实现。因此,老师应该从多个维度出发,合理地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教材的学习,推动学生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为孩子们以后的稳定发展夯实根基。
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轻松、和谐的交流环境。
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可以有序地实施表达,要求老师积极地为学生构建平等、轻松的教学环境,接受学生的表达行为和思维。第一,老师需要为学生建立信心,支持学生借助于双向沟通的方式强化自己的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行为属于一种动态且双向沟通的过程,老师应该在充分掌握学生成长特征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师生和生生的相互沟通中总结和改进,强化语言表达水平,这样才可以构建更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最终也可以慢慢地实现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价值,从而优化他们的思想架构。老师应该积极地构建优秀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给予学生更多呵护。第二,老师的行为举止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老师应该放下姿态,和学生平等相处,以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持久发展、勇敢面对自身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意愿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在这种培养方式下,可以不知不觉地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都会有比较强力的好奇心,所以,老师一定要充分地强化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在他们的心理形成一个好的形象。老师需要一直将小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鼓励学生可以把自己心理所想表达出来,而且在此背景下,指导学生进行全面思考。他们在持续的沟通中实现思想的碰撞,发掘自己的优点和问题,从而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教师还应该关注协同发展,比如,充分掌握各个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清楚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因材施教,针对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老师需要运用书面表达的形式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语言表达的技能。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老师应该使用一些相对简单容易的话题,而且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开展一对一对话、我说你听等活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