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
首页
第07版:

农家土地的三张面孔

四川绵阳 汤飞

我老家徐家湾的田地,原本属于徐姓人家,后来分给十余户耕种。那些土地,犹如大小不一的面饼挨在一起,羊肠般的田埂作为界线。水稻、麦子、油菜、玉米,不同的农作物是土地的不同服饰,农民浇灌以汗水,土地馈赠以丰收。没有农民的耕作,土地将会荒芜;没有土地的容纳,农民又该如何生存?这种密切的联系延续了很多年。

我出生在这片土地上。小时候,它是我们天然的游乐场。每当收割完毕,游乐场面积扩大。不用多久,徐家湾家家户户都飘着用新收小麦做的面条或包子的迷人香味,以及新收菜籽榨成的菜油香,那也是丰收的味道。

水田的稻花香,同样飘散在徐家湾里。繁星满天的夜晚,稻田里的青蛙不知疲倦地歌唱。唱完整个夏天,整个暑假,稻谷日渐饱满,静候再一次收割。

一年四季有忙不完的农事,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乡亲们,面对土地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仿佛经营着自己的生命。

这是它的第一张面孔。土地与农民皆不得空闲,一番番辛勤,只为填饱全家人的胃,祖祖辈辈几无例外。

很快,徐家湾的土地有了第二张面孔。田埂被推倒,一块块零碎的面饼合成完整的一大块,再统一划分,便于耕种。每隔几十米修筑一条约一米宽的水泥堤埂,用来灌溉的人工水渠,直直穿过田地,酷似动脉。只是,在上面奔跑玩耍的孩子越来越少,他们多跟随父母在外地生活。土地旧貌换新颜,但它的年轻搭档们纷纷跃出农门,进城打工。

有些独具慧眼的乡亲,率先租赁成片的地,用于种植辣椒、青菜、蘑菇等,向肥沃的土地要效益,而且结果着实不错。邻村动用近一半的土地来种植牡丹、莲藕,养殖小龙虾,形成了规模。不少农民在家门口便能找到工作,挣到工资,甚至建起农家乐,追赶旅游的东风本镇的西部花都,利用邻近大河与高速公路的优势,几个村联合打造出非同一般的“花花世界”,土地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增绿,一举多得。

这是土地的第三张面孔,最美丽的面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的人们住上楼房,开上轿车,耕种工具除了耕牛、犁头、锄头“老三样”,有了旋耕机、收割机等。人们勤劳依旧,乡村的振兴指日可待。

2019-10-18 四川绵阳 汤飞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987.html 1 农家土地的三张面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