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8日
第05版:

邹城市人民法院

家事审判新模式 化解纠纷促和谐

近年来,邹城市人民法院致力于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关注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打造出“法安万家 礼和邹鲁”的家事审判特色品牌,依托矿区法庭,构建了集多元化解纠纷、关爱妇女儿童、培育优良家风等功能于一体的家事审判服务平台。2021年以来,该院矿区法庭共受理2000多件家事纠纷案件,调解撤诉率在70%以上,让失和家庭向着和睦再出发。

以“礼”入“法” 情法相济

“和为贵”是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应用,矿区法庭在家事案件办理时借助礼之用、和为贵的方式方法,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情理法交融,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矿区法庭每年受理家事案件600件左右,与其他类型的民事案件不同,许多诉讼当事人都是吵着闹着来到法庭的,平复心灵创伤、弥合情感裂痕更为迫切。

一起赠与合同纠纷案,矿区法庭庭长坦言曾感到有心无力。年近70岁的李某发现自己30岁的独生女并非亲生,认为赠与的财产存在重大误解,诉请收回赠与的财产。判决支持了李某的主要诉请。案件虽然结了,但李某心里的疙瘩却没有解,三番五次去找“女儿”麻烦,有次甚至发生了肢体冲突。“我就这么一个孩子,以后只有我自己了,我终身无后了。”针对李某存在的心结,法官联系李某所在村的村支书,共同开导李某,修复其情感伤痕,逐渐使其平息怒火。

“法官断案是依据证据事实等客观因素作出评判,而当事人却对主观感受固执己见,只解‘法结’不解‘心结’,案结事难了。”该矿区法庭庭长说。

一直以来,矿区法庭秉持“家和万事兴”的理念,推行感情调查、情感回归、亲情规劝、案后回访“四步走”,实现从单纯的案件审判向情感修复、亲情弥合转变,让当事人更加详细客观地认识矛盾纠纷的前因和后果,促进家事审判更有实效。

借“力”成事 为民而行

矿区法庭建立诉前调解中心,由2名经验丰富的专职调解员,30名特邀调解员负责调解,搭建联动平台,形成家事纠纷化解合力。强化与妇联、民政、教育、司法、各镇街等部门的对接协同,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集家庭教育指导、未成年人帮教、心理疏导、法律咨询功能为一体。

在一起耄耋老人诉请分割房产的案件中,因三名被告均为老人的子孙后代,且所涉案外情况较多,承办法官出具委托函,委托调查员走访问询老人生活状况。后来得知老人一生命运多舛,丈夫和长子都因意外离世,打官司是为了解决财产问题,避免给子女添乱。为实现老人的愿望,法官与调查员反复多次进行“背对背”沟通调解,最终促成该案和解,为老人了却一桩心头事。

矿区法庭不断完善调解工作的全覆盖,力求通过搭建对话平台彻底解决纠纷,在调解的同时也能充分了解案情、有的放矢,做到审案情、更审内心,化纠纷、更化困境,求和睦、更求和谐。

从“心”出发 “家事邹周解”

除了借助调解员力量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矿区法庭家事审判团队主动融入诉源治理大格局,积极探索家事纠纷多元化解新路径,打造“家事邹周解”调解品牌,引入心理咨询师力量,帮助当事人缓解内心压力,修复家庭成员情感。自品牌创立以来,共对330件案件进行风险评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100余次,最大程度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升级。

一起离婚纠纷案件中,当事双方情绪都比较激动,承办法官多次组织双方当事人到庭调解,但双方的积怨太深,前期调解失败。在认真梳理了两人的意见、观点、情绪后,法官认为仍有和好可能,于是便联合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进行一场心理咨询,挽救这场婚姻。

交流过程中,法官分析出原告和被告的性格特点,两人在婚姻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各自的需求与动机,心理咨询师针对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缓解因婚姻矛盾而出现的烦闷、对抗等消极情绪,引导两人重新审视自我,反思夫妻之间存在问题的根源。通过沟通与劝导,双方当事人愿意坐下来好好商量,法官“趁热打铁”,鼓励夫妻二人主动敞开心扉,彻底解决问题。最终,当事双方重归于好,原告向法庭提交了撤诉申请,家庭又恢复了往日的温馨。至此,本案得到圆满解决。通讯员 司涛涛 魏旭迎

2024-08-28 邹城市人民法院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9501.html 1 家事审判新模式 化解纠纷促和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