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文闻 本报通讯员 冯贵雨 徐庆民
“孔清华,在城里做房产中介,前年开始进园参与经营,每年收入17万多元。张亚州,在外打拼,空余时间在产业园里搞网上销售,销售量最大的时候,两天能销售7个大棚的土豆。”据邹城市张庄镇魏庄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王常龙介绍,近两三年以来,产业园中已有8名外出打拼的年轻人主动返乡创业,他们脑子转得快、眼界高、思路宽,同样的大棚,一年能比其他人多收入两三万元。
张庄镇魏庄村现代农业产业园自2021年开始兴建,由最初的两个大棚发展到5个大棚,再到40个大棚,共种植香椿、樱桃、千禧果、西瓜等特色果蔬6个品种,成功打造出“魏小西”西瓜、“张小椿”香椿优质品牌两个,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0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园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该村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更为农民带来直接效益,背后蕴藏的就业和创业机遇,为农村吸引、用好和留住人才开拓了更大空间。
魏庄村共530户,2000多人,外出务工、经商的有1200多人。这两年,400多人陆续回家从事农业产业,将在外学到的技能、积累的人脉等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产业园经营条件好,经营成本低,产品有销路,效益高,趁着手里有外出务工积攒的一点活钱,来产业园建个大棚,对在外打拼漂泊的人,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年龄较大的人来说不失为一条可靠的门路。”孔清华深有感触地说,他前年开始到产业园参与经营,栽植的千禧果采摘时间持续9个月,亩产超过4万斤,最好的时候能卖到4元每斤,2亩的大棚,一年收入17万多元。
“通过这两三年的经营,我认识到,农业尽管没有暴利,但是经营好了回报率也不低,更重要的是收入稳定、心里踏实。”孔清华说。
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成为“新农人”的“孵化场”,“新农人”的不断涌现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汩汩活水。得益于农业产业园发展的外溢效应,除了外出年轻人返乡创业成为“新农人”外,产业园还安排20余名村民轮流外出学习果蔬栽植、施肥、采摘、包装等先进生产技能,同时还带动周边6个村庄80多户村民发展起特色农业,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真正让农民共享产业发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