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近年来,汶上县围绕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人口市民化与乡村振兴相统一,蹚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汶上路径”。
强化人口、人才政策保障。一方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居住制度,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同等待遇政策。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奖励支持政策,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完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奖补资金分配办法,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建立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对转移支付规模、结构以及保障标准等进行动态调整。另一方面,提升人才素质素养,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滚动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稳步扩大城乡公益性岗位规模。加快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对有就业创业愿望和能力的,特别是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发挥县城综合平台作用。强化县城服务功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做优中心城区,突出历史古城韵味,打造特色历史文化旅游街区;东北城区立足生态优势,打造医养休游示范区;西北城区全面提升承载力吸引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新高地;西南城区围绕“两心两轴”提升项目承载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东南城区高层次推进泉河新城一体化开发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做强县域城镇,以康驿镇为副中心,构建4个重点镇、7个一般镇空间格局。“重点镇”围绕优化功能服务、扩大人口集聚、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县域发展、辐射带动周边乡镇。“一般镇”发挥区位、产业、资源优势,强化对周边乡村的服务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乡镇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发展城乡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0万吨以上。坚持骨干龙头企业培植与发展中小规模农产品加工群体结合,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业,全力打造现代生态农业全产业链条。稳步推进国家制种大县建设,确保大豆制种保持在7万亩以上。精准对接科研院所,建设科技创新与综合管理中心、“双创”孵化与实训平台和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充分挖掘精深加工的增值潜力,引导加工企业开发有市场、有卖点的功能性产品。补齐汶上芦花鸡科技创新链,延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加快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按揭农业”试点建设,按照“企业融资投资+建设基地+提供技术服务+合作社(农户)‘按揭’经营”运作模式,推动农业集约发展。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建立可持续投融资机制。对公益性项目,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对准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向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做好项目推介并争取融资支持。对于通过PPP方式运作实施的项目,谋划包装好项目,及时将项目储备入库,吸引社会资本方投资运营。另一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各项帮扶政策,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推行部门数据实时共享、县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干预。引导能人回乡、市民下乡、企业兴乡,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加大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弱劳力、半劳力等家庭就近就地就业。
【作者单位:中共汶上县委党校,本文系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专项研究课题“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