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推进高质量发展,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指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快建设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全市上下要按照全会部署要求,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去年,济宁发展迈上新台阶,民生保障显著提升,获评省促进就业先进地区,建成“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数量居全省首位,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等等。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加力推进社会事业,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在高质量发展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在厚植民生福祉上不断实现新突破。
要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位的工作来抓,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要突出就业优先工作导向,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城乡公益岗在岗规模实现新突破,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要深入推进“技能济宁”建设,大力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要强化创业政策扶持,顶格执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税费优惠政策,用足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安其岗位、乐其职业。
要加快建设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教育、医疗、康养,关乎民生、连接民心,直接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要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满意教育为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强力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擦亮“孔孟之乡”教育品牌,大力发展优质均衡教育。要锚定综合医疗实力进入全省前三,全面提升市公共卫生“六大中心”内涵,高标准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力建设全省医疗高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更高品质医疗服务。要提档升级养老事业,着力推进居家养老,加快完善社区养老,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医养结合。要持续擦亮托育品牌,实施好普惠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推进社区托育、幼儿园托幼一体发展,加强托育服务人才培养,建设全国生育支持政策实验基地,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让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看到新变化、得到新实惠。
要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要实施好社会保险扩面提量行动,健全社保基金管理制度,推进社保服务就近办。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充分发挥“济时救”机制作用,持续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居民长护险全覆盖,提高失能、半失能人员保障水平,以高质量发展助力高品质生活,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厚植民生福祉,书写济宁大地更加温暖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