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大暑,上蒸下煮”,可能是对大暑最为生动的描写了。
此时的南方,是最为繁忙的“双抢”季节,农人们一面要把成熟的早稻抓紧收入仓中,一面还要赶在立秋前把秧苗全部插下去。农时贵如金,错过了抢收抢种的节气,一年的收成就要大打折扣了,所以一刻也耽搁不起。
田野里一片火热场景,成片成片金黄的水稻被割倒,紧跟着脚踩的打稻机嘎嘎响地开进了稻田脱粒。田埂上一条条竹扁担展开了赛跑,看谁家的稻谷下得多。
打谷场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金被子,蝉高坐在旁边的柳树上,高歌一场盛大的丰收。脱下谷粒的稻草被拧成一个个金黄的稻草把,被农人拖到一边的荒地上,神气活现地叉着腰。
腾空的稻田立即被灌上了水,老牛等不急地拖着犁铧下田了。翻开的泥土冒着清新的气泡,也吸引一群群白鹭翔集而来,在农人的头顶上下翻飞,瞅准时机,叼起一条肥胖的蚯蚓腾飞而去。
耙好的水田光鲜得像一面镜子,农妇们高挽裤腿,下田插秧了。她们一边播撒青绿的诗行,一边发出清脆如铃的笑声。
每年到了大暑这个时节,也是祖母菜园最为丰盈的时刻。一个个绿莹莹的香瓜,在祖母细心打理下成熟了,肥嘟嘟地滚了一地。祖母把它们摘下来洗净,打出清凉的井水泡上半个小时,装满篮子就直奔秧田。不一会儿,插秧的田埂上就响起了一片嘎嘣脆的吃瓜声。插秧的农妇们没有不说祖母的瓜甜的,草帽下的笑声,和蛙鸣连成了一片。
暑假放假的农娃们,一刻也没有闲着,他们光着膀子加入了劳作,一个个晒得乌黑油光,割稻打稻,身形灵活,手脚麻利,是大人们的好帮手。他们还有一项光荣的任务,那就是侍候老牛了。
此时的老牛,是功臣是脊梁,谁也不敢慢待。农娃们每天早晚都要背着筐,割上满满的两大筐青草喂牛。从水田里卸下笼头的老牛,喘着滚烫的粗气,被农娃们牵下了水塘,一边惬意地泡着凉水澡,一边大口大口吃着农娃抛下的青草。
待老牛吃得差不多,农娃们一个个光着屁股蛋子、赤条条地下水了。他们都是乡村戏水的能手,扎闷子,自由泳,打水仗,水面上掀起了一层层白净的浪花。
这等美滋滋的时光,把一旁观望的夕阳也羡慕得落了下来。荷塘里的荷花,也大惊小怪地不断向这边张望。只有羞答答的村妹子低着头,掩着脸,大步快步从一边走过。
夕阳西下,蝉鸣心有灵犀地消停一会儿。东一股西一股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窜出来,马铃薯鸡蛋汤、红烧老南瓜、清炒毛豆米的饭菜香味,也紧随其后。
吃过晚饭,男人们冲个凉水澡,一个个摇着蒲扇串门子侃大山了,仿佛疲劳与他们无关,收成多少是他们聊不尽的话题。母亲们三下五除二收拾好碗筷,把泛着油光的竹床搬出来,轻轻抹上凉水消了暑气,用来安置孩童,转身就挑着一家老小换下的脏衣服,下河洗衣去了。
月光静静地站在她们的身后,细数着母亲们的棒槌声,蛙鸣如潮水般漫了上来。
夜晚延绵着农娃们的乡村趣事,天上的银河一闪一闪,招惹来了一队队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飞进了村庄,串起了一条地上流动的银河。农娃们追着萤火虫们满村跑,互相打闹。调皮的农娃还把萤火虫捉进玻璃瓶里,放进蚊帐里,整条蚊帐就成了一部绿色的童话。
这些童话是最好的催眠曲,农娃们一个个酣然入睡。
大暑之美,写不尽道不尽。在这盛夏的七月,写着说着,满身的暑气也消了,心神和美,内心也如儿时的荷塘般清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