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一个清晨,由金乡县文联主办,金乡县作家协会承办的“古缗国的盛夏·文化艺术行”人文地理调研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这场调研活动亮点频现。一是专家阵容横跨多个界别,邀请了济宁文化名家、地名专家、知名作家、剧作家、党史史志专家、民俗收藏专家、资深媒体人和青年作家。二是调研内容丰富多彩,郭氏墓群、缗城堌堆、文峰塔、文渊阁、奎星楼的现场调研互动精彩纷呈,小屯古民居、羊山汉墓群等选点分量重,具有研究发掘价值。三是调研“含文量”高,收集的文化素材、俚语、乡土风俗多种多样。
在胡集镇西北部的郭山口村,村党支部书记郭道华正向专家们讲述:“郭山口村,是明朝陕西按察司副使郭东藩的故乡。目前,全村人口 719人,都是郭氏,别无他姓。郭山口郭氏起源于周虢国,虢郭相通。至唐朝分支山西汾阳,高祖郭敬之,一世祖郭子仪。”
郭山口村有一片保存较好的墓地,是郭东藩及后人的林地,俗称“郭家老林”。这老林坐北朝南,占地十三亩四分,郭东藩墓居郭家老林后面正中,墓碑立于坟前,墓碑中间镌刻着“赐进士第中宪大夫陕西按察司副使两峰郭公之墓”,右上刻有“康熙三十五年四月”。
据介绍,墓前原有神道,两侧立有石翁仲、石像、石马、石羊等大宗石刻造像,因此郭家林地也称“石马林”。这些石马、石羊线条流畅、造型大气,古朴端庄的石刻造像及残件,仍把整个墓地衬托得庄严肃穆、神秘莫测。
石马林石刻造像虽曾遭到破坏,但仍是目前金乡县境内保存较为完整、数量最多的地上古墓群石刻。这对了解古代丧葬习俗,研究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
《金乡县志》记载:郭囊,字隐之,陕西观察东藩之父,为邑廪生,有文名,褆身孝友。夜被盗,以身托父于急难。母病疽,吮之即愈。二事人称神助。教本义方,以子贵受封,益恂恂,人有犯,辄闭门不较。卒,祀乡贤祠。
相传郭东藩是明朝宰相严嵩的门生,但郭东藩为官清廉,满腔正气。他不满严嵩专权媚上、排除异己、横行霸道的恶行,在自己只有30多岁,风华正茂,前途无量之时,毅然以眼疾为由,告病还乡。回乡后的郭东藩广置土地,捐地修庙,修建城墙,施槥殓贫,救济灾民,深得百姓称颂。
这次调研的重要线索“有缗国”,是刻在金乡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印记。2011年6月,在金乡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遗物。这充分说明,早在远古时期,现在的金乡一带就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
据文献记载,在这里生活着一个氏族部落有缗氏。当大禹建立夏朝时,有缗氏成为当时众多的方国之一,而且是倍受夏王信任的轴心国。到了周朝,金乡建缗邑,秦汉时期设东缗县。“缗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华夏文明最古老的基因组成。专家们围绕汉文化制定行动路线,旨在追溯有缗国的文化遗存,探索“缗文化”的秘密。
从文献记载来看,三皇五帝大都在金乡留下足迹。我国很多古籍都有“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的记载。西汉有《诗含神雾》,书中记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有专家考证认为,雷泽即大野泽。《汉书·地理志》说 “山阳有伏羲庙”,《路史》说伏羲“葬山阳”。山阳就是汉代的山阳郡国,而金乡正是山阳郡国的中心。
有缗国的故城址,在今金乡县卜集镇的缗城堌堆,位于高庄、刑庄、夏庄、东门屯之间。《三国志集解》注引《一统志》:“东缗故城在今山东济宁州金乡县东北二十里。”今学者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谓缗国故址在“今山东金乡县东北二十五里,旧名缗城阜。”这次探访文化古迹,在不少村落发现有文渊阁、关帝庙等遗存,都证明了金乡历史上对上古伏羲、关帝、文曲星等祖先和神话人物的尊崇。
明代天启年间,缗城堌堆上建了一座寺院,名为“金典寺”。后来,寺院逐渐衰败,现在只剩下一座清代的两层小楼。专家与当地村民作了深入交流,了解这座省级文保单位的前世今生。
在炎热的盛夏午后,专家们在金乡“壮观”碑前驻足。细读碑阴的一段铭文:“贺知章为任城令,与李白友善。李白过金乡城有所观览,书此二字。元至正三年,永丰里人得此石,于沛中置诸堂,以为家宝。元末兵革,扑于草莱。天台邵公发现后,移置于学宫。”
铭文大意是: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曾经做过任城县令,与李白关系很好。李白到金乡游览,书写“壮观”二字。元至正三年(1343),金乡东南的新丰村有位居士叫冯时中,在沛县得到壮观碑,放在家中视为传家宝。元朝末年兵荒马乱时,这块碑荒芜于野草之中。后来,时任金乡县主簿的天台县人邵文用,担心这块碑年久湮没,就重新立在金乡儒学明伦堂前,也就是古山阳书院前。
铭文末刻有重立的时间“洪武柔兆执徐仲商”,而“洪武”是明朝朱元璋的年号,洪武丙辰年即明洪武九年(1376年)。“仲商”就是仲秋(八月)。合在一起,“洪武柔兆执徐仲商”就是指1376年的八月。
这块碑的碑阴上部,还刻有“天地日月,国王父母”8个篆字,下部右边是“大元至治三年金山新丰村冯时中立”,左边是“鱼棠石匠杨秀刊”。研究认为,这三部分文字是同一时期所刻,即元至治三年(1323)。金山即金乡,这说明在元朝的时候,金乡仍然别称金山。鱼棠指鱼台,刻这些字的是鱼台人杨秀。
“天地日月,国王父母”这8个字也有来历。史料记载,元朝初年有位道士叫黄道盈,远赴缅甸传道,在途中学会了微雕,能在一粒芝麻上雕刻“天地日月,国王父母”8个字。后来,明朝的小说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中,通过唐僧与乌鸡国太子的对话,全面阐述了这8个字的内涵,即“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 这一词汇传入中国,多出现在佛经及佛家著作之中。
《李太白年谱》明确记载的李白到金乡有3次,即736年秋、738年夏末、741年夏。李白书法水平非常高,但作品流传非常少。据考证目前只有两件,一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上阳台帖》,另一件墨迹就是金乡“壮观”碑。
此碑高178厘米,宽84厘米,“壮观”二字中正敦厚,充盈饱满,蔚为壮观。“壮观”碑原立于文庙明伦堂前,现藏于金乡县文物管理所。万历《兖州府志》评价该碑“笔法俊逸,刚劲有力,不失壮观之意”。
现在,济宁、徐州、西安、武汉等地也有“壮观”刻石,但据文物专家考证,都是根据金乡“壮观”碑复制的。对此,明清的史书如《古今图书集成》认为:李白书二大字,在山东金乡县,今翻刻于济宁州城南楼上。
在羊山镇小屯村,专家们邂逅了明末清初的古建筑群李氏民居。这处民居由围墙、里巷、祠堂、书室、卧室、古井、池塘等组成,是特色鲜明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具有浓郁的鲁西南地方艺术特色。
2013年,李氏民居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小屯村党支部书记李爱春,在现场向大家口述了一段小屯村流传百年的民谣:“前刘庄、后孟营,金山店子、欢德营,不如小屯一哼哼。”让专家们更加生动地见证了此民居在当时的地位。
专家们此行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探访金乡的汉文化。羊山汉墓群有汉墓1万多座,为迄今发现的中国最集中的民间汉墓群。
金乡大型汉代遗址和墓葬星罗棋布,主要有城中心的光善寺塔周围、卜集的缗城堌堆、司马的周堌堆、马庙的玉皇庙、胡集的鱼山集、鸡黍的徐庙、新城区的春城堌堆等。
其墓葬分布最多、规格较高和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当属羊山汉墓群。从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分析,羊山汉墓群的墓主人不仅来自羊山周围,还有羊山以南的百里平原。
当时这一带的富庶乡绅、达官显贵,都有在羊山安葬的习俗。这是因为羊山是嘉祥群山的最南端,山的南面为山阳,汉时羊山以南地势低洼,沼泽遍地。古人认为,山阳,有水,即为风水宝地,这也正符合周易风水理论,逐渐形成了庞大的汉代墓群。
据了解,羊山周围近年发现的众多汉代墓葬,其墓葬形制有单室、双室、三室、四室,以及带前厅、回廊等多种。墓葬结构多为石室,亦有砖室和土坑墓,装饰有画像石、画像砖和壁画等。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有原始青瓷、釉陶、彩陶、铜、铁、玉、石和骨器等。
羊山汉墓群不远处,就是羊山省级地质公园,青山如黛、水波粼粼。近处绿草如茵,微风拂面。在日落之前临水而歌,古缗国的盛夏影像就此停留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