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6日
首页
第08版:

见证·三代读报人的70年

■程芳芳

我们一家三代人特别喜欢读报订报,从《人民日报》到《大众日报》再到《济宁日报》,我们都仔细阅读,重点品味,可以说,读报已经成为我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报纸上,我们读到济宁70年壮丽辉煌的成就;从报纸上,我们接受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洗礼;从报纸上,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去擘画济宁70年的发展画卷。

爷爷读《人民日报》,见证当家作主

贫苦出身的爷爷上了识字班以后,认识了不少字,并渐渐地爱上了读报纸。每天忙完农活,他都迫不及待的去村委看报纸,看看国家又有哪些大事发生。1950年的国庆节,举国欢腾,喜气洋洋。爷爷像往常一样去读报,当他读到人民日报《为巩固和发展人民的胜利而奋斗》一文中“准备土地改革工作”这一节后,手竟不停的发抖,激动的老泪纵横,一边落泪一边念叨着:有了土地,俺就有盼头了,有盼头了。

果不其然,在1950年12月,湖西专区、滕县专区、济宁地区全面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爷爷如愿以偿的分到了土地。分土地的那天,24岁的爷爷长跪在地上,捧起一把把泥土,尽情呼吸着泥土的芬芳;他把头深埋进土里,亲吻着,哭泣着,激动的像个孩子。

爷爷说,土地就是咱穷人眼里的黄金啊!有了土地,不仅吃喝不愁,娃们也能上学了,有了土地,咱才真正是国家的主人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感谢党的政策好啊!

如今,在济宁大地上,“新型农民”正在悄然成长。济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人才振兴和产业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专家授课、定点培训,培养农业发展致富带头人,多措并举搭建农村人才发展“蓄水池”。

爸爸读《大众日报》,见证军人报国

1965年,济宁金乡籍解放军战士王杰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在华夏大地热烈传颂,朱德、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王杰题词,表彰他的功绩。在1965年11月5日,《大众日报》也刊发文章《王杰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号召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他一心为革命、处处为革命、事事为革命的伟大献身精神。

爸爸说,当年《大众日报》的那份报纸,爷爷一直给他留存着。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他就是从那张泛黄的报纸上被王杰英雄的事迹所震撼和感染。“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这首《王杰的枪我们扛》也是爸爸小时候最爱唱的一首歌,歌曲荡气回肠,让人动情落泪。爸爸处处以王杰的事迹为榜样,立志参军报国,终于在1982年参军入伍,实现了在军队为国效力的梦想。

时光走进了2017年,习总书记视察第71集团军,看望王杰同志生前所在的部队,和普通士兵们一起缅怀王杰的英雄事迹。如今,走进济宁金乡县,散布着王杰小学、王杰中学、王杰广场、王杰公园……英雄王杰已经成为济宁的新地标,王杰精神不仅在济宁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而且已经成为中华大地的一颗最为闪耀的明珠。

我读《济宁日报》,见证伟大复兴

8岁以前,我一直生长在农村。乡村留下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那山、那水、那人,都是我梦中抹不开的情愫。小时候,乡村美的像一幅生动的水墨画,让人澎湃,令人心动。受家庭熏陶,我也是《济宁日报》的忠实读者,最喜欢看“文化周末”版面,那里的一篇篇散文,一段段话语,都让我如痴如醉。

10年前当我再回山村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却是山村的寂寞与荒凉,农村的年轻人大多都已经外出打工挣钱,只有老人和孩子独自留守回望,曾经如画的乡村已然显得暮气沉沉,让人心碎,内心焦急的我渴望着乡村的涅槃重生。

2018年,在《济宁日报》看到市委、市政府印发《济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时,我的心情突然激动起来。看到规划提出到2022年,打造30个乡村振兴特色镇,100个乡村振兴样板村的消息时,我眼前不由得一亮。因为我知道,乡村振兴的春天来了,《规划》就像一股清泉,为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的发展看乡村,伟大复兴的关键在乡村的振兴。作为济宁市大家庭的一员,我会用我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去打造济宁最美的乡村,也一定会在袅袅时光中见证中华民族最壮丽最伟大的复兴。

山舞银蛇 ■王雪峰 摄影

2019-10-16 ■程芳芳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657.html 1 见证·三代读报人的70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