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没有高考,可是有科举,是官府通过书面考试来选拔人才。士子考中了就如孟郊的“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落选的就如“月挂轻纱羞见人,天地茫茫玄色深。当此时节应醉酒,莫道人生浮与沉”。明代首辅张居正呢?此前曾经参加举人考试,没想到落选了。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嘉靖十六年,张居正才13岁,只不过跟辛弃疾诗里描写的孩子一样,顽皮,懵懂,不谙世故,可是已经像个小大人似的,从家乡荆州来到武昌参加乡试了,也就是举人的选拔考试。
张居正本应考中举人,从此步入仕途,可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而落选了。是谁跟小小张居正过意不去呢?不是别人,正是当时有名的才子顾璘。他是当时湖广巡抚,位高权重,炙手可热。而张居正呢?别看他年龄不大,可在湖广一带也是小有名气,算得上家喻户晓的人物,甚至一些民间传说还把张居正形容得神乎其神。
张居正的聪明伶俐由来已久。两岁的时候,同堂叔父龙湫读《孟子》,张居正耳濡目染就能记住里面的一些内容。5岁入学读书,学到的知识已经遥遥领先于同龄孩子。到了10岁,张居正就通晓六经大义;至于吟诗作对,简直就是小菜一碟。
比如,一次张居正爷爷出了上联:“莫学灯笼千只眼。”张居正灵机一动,吟出下联:“要当蜡烛一条心。”对得工整,天衣无缝。可是,这小小年纪,即使才华横溢,中了举也并非好事。有道是“谦受益,满招损”,自古以来这样的教训不知有多少。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不就是因为神童骄傲吃老本,到最后“泯然众人矣”?
顾璘想,即使张居正将来不“泯然众人矣”,也有可能跟唐伯虎那样沦落为娱乐文人,一生的事业都在诗酒风流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大才大志却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实在遗憾。而一个13岁的孩子就中了举人,也最易自我陶醉,不思进取。于是顾璘对当时监试冯御史说:“张居正是一个大才,早些发达,原没有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才没有限量。”冯御史觉得顾璘的话有道理,就凭借手中的权力,没有录取张居正为举人。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顾璘让张居正举人考试吃了一回挫折,并没有消磨张居正的斗志,而是深深理解顾璘的苦衷。成年后的张居正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仆自以童幼,岂敢忘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