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第03版:

笼屉里藏着做人的学问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不逛竹竿巷,白来济宁城。现如今的济宁市任城区越河街道竹竿巷社区,过去是一条街巷,因经营竹制品的多,得名竹竿巷。

竹竿巷里做买卖的,不少都是手艺人,有的在今天已是非遗传承人。这其中还有细分,卖笼屉的、竹席的、竹筐的。各行有各行的“道”,彼此间并不会越界。这些手艺并不是不互通的,做一个就会做另一个,触类旁通,但大家往往专精某一品类,彼此间互不干扰,这是流传上百年的商业文化。

尽管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于卖东西的品类没有明确限制,大家仍有心照不宣和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在过去可不同,如果卖笼屉的做了竹席去卖,就会有“盘道”的人。“盘道”其实是曲艺术语,往往指旧时曲艺圈子里遇有来历不明的人行艺,上前用专用词语和江湖套话盘诘、考证对方门户的举动。如果师出无名或是圈子外的人,轻则处罚,重则赶出领地。

做生意同样如此,抢了别人的买卖,就会被大家讨厌。这对于和气生财的生意人来说,是最为致命的。

张步财,就是竹竿巷里卖笼屉的人。1955年,他出生于任城区唐口镇茹行村。那个年代的人上学都不多,11岁时,张步财就跟随父亲在生产队编竹笼挣工分了。

张步财的父亲张久元,是村子里闻名的手艺人。张久元的手艺,是跟着张步财的姑爷爷学来的。姑爷爷在老济宁城区南鼓楼街有一家竹笼铺,名为“岳家”。

因为亲戚关系,张久元一直在岳家帮工学艺。张步财退学后,张久元自然而然地将手艺传给他。因为学到了这门手艺,张步财不仅养活了自己,也为自己讨到了老婆,和他父亲一样靠手艺养活了一家人,这是后话了。

生产队的工作比较单调,工分也只有1.5分钱,但这对于年幼的张步财来说,也是不错的收入了。20世纪70年代,张步财在济宁的南市场路北租赁了一个小门面,开始了他的竹笼生意。

当时的店铺租金十分便宜,一个月40多元钱;买房子也便宜,一间房几千元钱。按比例兑算,和现今是持平的。竹笼有大有小,大的能卖个十来块,小的卖几角钱的也有。总的来说,一个月赚个百八十块的问题不大,这在当时属于有钱人了。

从业几十年,张步财的店搬过七八次,但都没离开过竹竿巷。商业模式也有变化,虽然“各有各的道”,但在合理范围拓展业务是没有问题的。从过去只卖竹笼竹屉,到现在各种厨房用具,产品是丰富了,但也只是在自己专精的业务范围内。

夏天,虽然凉席好卖,但张步财不进货,因为这属于“违规”行为。

“别人卖凉席赚10元钱,你在旁边也卖只赚5元钱,那别人肯定卖不出去了。但是你赚了吗?你进几十件货,最后只卖出去一半,剩下一半烂手里,最后还是亏。”

张步财说,老祖宗的商业模式,讲究的是公平竞争,这是合理、科学的,现在人都太“聪明”了,各行各业充满了恶意竞争和压价,最后谁都挣不到钱,这其实是憨子。

在张步财看来,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去做竹制厨具,现在科技发展了也进一些铁制的、铝合金的厨具售卖,这就够了。

以前做竹笼,竹子都在运河边伐,只有人力成本,没有经济成本。现在都是火车、汽车进货,自己再加工,或直接进成品货,成本就上来了。自己加工的,自然是卖得要贵一些,贵就贵在手工上了。

不少买家尤其是爱还价的女顾客会问:“你家卖得怎么比网上贵?”张步财总是让这些人去网上买。“货不怕比较,从网上买了用得不顺手,自然会来我这里买。”张步财笑着说。

河南新乡产的柳木墩子,看似普通,但济宁只有张步财这里有货。进价50元,卖80元,往往被还价到70元甚至65元也成交了。合适就卖,好坏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买木墩子的,基本都是肉铺的掌柜,平时剁鸡、剁鱼,要瓷实耐用的墩子,张步财这里总能选到合适薄厚的货品。别人为什么不卖木头墩子?这和张步财不卖竹席一个道理。

进的货顾客不买账,夏天木头坏得快,卖不出去几个,剩下的直接烂手里,得不偿失。买厨房用具,就得找张步财。也只有张步财,才敢大批量进货厨具。这在现如今爱跨界的外地生意人眼中,是不可想象的。

翻油饼的竹坯子,做一个要几分钟,但只能卖到3元或4元钱,定价随机,见人下菜碟。有的人不买对的只买贵的,那就卖5元,啥样的人都有。笼、扁担、锅碗瓢盆应有尽有,主打一个薄利多销。

做竹箩要先做箩圈,有柳木的有杨木的。将杨木截成薄板,用水浸泡后再用火烤,弯曲的圆筒用钉子固定好,就成了箩圈。箩圈做好后,再上箩底。将箩圈用钉子固定住,一头蒙上一层尼龙网,用剪刀剪出型,再用木条将尼龙网嵌于箩圈内。

买方需求多,很多人也会选择别的材质。张步财把自己做的和进货来的都摆在一起,愿意买啥样的就看啥样的,讲清优劣,让买家按需购买。

现在社会节奏快,年轻人不爱学手艺了,张步财也请不起,索性就自己独守一间店铺。按张步财的说法,找个学徒工,还得给人家开3000元钱的工资,得不偿失,而且做竹笼屉和竹箩筐并不容易,竹刺比小刀还快,稍有不慎就被划出血。

张步财的手上结了厚厚的茧子,是他几十年从业的证明。过了“五一”假期,每月营业额骤降,连交租都成了问题。但张步财依旧乐呵,村里每月给发160元钱的退休金,他自己再赚个千儿八百的,对于虚岁70的人来说也够用了。

下午在自己的铺子门口吃个小菜,喝个小酒,微醺地坐在自己编的马扎上,悠哉游哉地哼个小曲,对张步财来说是一天中最快乐的事情。

指 尖上的济宁

2024-06-29 图文 本报记者 刘帝恩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5150.html 1 笼屉里藏着做人的学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