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2日
第03版:

利在千秋: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申遗回眸

本报记者 刘帝恩

“当地时间6月22日上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请通过现场审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4年6月22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渠道,中国大运河进入世界的视野之中。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10周年。大运河济宁段申遗工作,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杜庆生在接受《文化周末》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重要城市,济宁做到了“五个第一”。

一是在2001年正式提出“关于把保护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体规划的建议”,揭开了全国大运河保护申遗的序幕;二是在2003年率团全程考察运河,呼吁沿线城市联合申遗;三是在2004年“中国大运河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促成沿运河18个城市达成联合申遗共识。“这‘三个第一’比罗哲文等‘三老’2005年写信给18位运河城市市长,呼吁联合申遗分别提早了4年、2年和1年。”杜庆生说。

2006年5月,杜庆生代表济宁市参加全国政协在杭州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并作专题发言。之后8年,杜庆生全程参与了大运河保护申遗和运河文化研讨的各项全国性活动。

杜庆生提出的“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是最好的保护”的科学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在最终促成大运河成功申遗和后申遗时代大运河科学保护方面作出积极贡献。杜庆生认为,作为一个社团组织,这应当是又一个第一。

第五个第一是:运河济宁段列入的遗产点共11处,是单个运河城市入选最多的。如今的济宁已经坐拥两项世界文化遗产,一座文明古城又有了新的提升知名度的砝码。

杜庆生分享了他对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几点感悟。杜庆生表示,在大运河申遗成功与否的问题上,他一直持淡定的态度。

“因为在我的理念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更主要的是,中国大运河太伟大了,不论什么世界组织都没有任何理由把她拒之门外。”杜庆生说,早在2006年6月5日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他在会上的发言中就讲到,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历史,不研究运河文化是不行的。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京杭大运河,至今仍被排除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外,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历史缺憾。

尽管大运河申遗一波三折,但最终成功是意料之中的事,也是情理之中的。

其一,从时空的角度看,大运河肇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到现在已有2600年的历史。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成为我们国家历史文明的记录和象征。

其二,从发挥的作用看,京杭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流动的、活着的重要人类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其三,目前已有5项国外运河及其相关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法国米迪运河、比利时中央运河的4条吊桥、加拿大里多运河、英国旁特斯沃泰水道桥与运河和荷兰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区,但这些都是工业革命之后开凿的运河,历史仅有二三百年,无论从时空跨度、历史价值,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科技含量,它们与中国大运河都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大运河在世界上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这个8年多的时间里,杜庆生对运河成功申遗始终是信心满满的。

在大运河申遗的全过程中,杜庆生一直强调:从我做起是基础,全线贯通是关键,首要任务是保护。杜庆生特别强调了对大运河申遗的看法,申遗不是目的,申遗成功与否也不是最紧要的事情。申遗是一个过程,通过申遗唤醒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推动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把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切实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才是我们真正要达到的目的。

“现在看,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杜庆生说,今后的任务是,以申遗成功为起点,更好地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这笔宝贵遗产,当然最重要的仍然是保护。

“这次申遗,全国8个沿运河城市共列出申遗项目58个,济宁12个,占20%还多一点,包括9座闸、2座桥、1个坝,任务相当繁重。”杜庆生回忆道,济宁市和运河文化研究会为大运河申遗付出了艰苦努力。市委、市政府和有关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原真性、完整性的要求,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公园的建设,光居民就搬迁了800多户,当地党政领导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广大群众顾全大局,自觉自愿地服从安排,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一直在酝酿大运河申遗的问题。2004年,中国京杭大运河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在济宁举办期间,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促成沿运河18个城市达成运河联合申遗的共识。2006年6月5日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是一个重要的会议,杜庆生作了“为大运河保护申遗进几言”的专题发言,重点就保护修复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进行了呼吁。之后,连续进行了10年的工作,终于进入国家决策程序,并成为大运河申遗的一个重要节点。

杜庆生认为,申遗成功为大运河的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一是可以激励全社会更加珍惜运河、自觉保护运河,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运河航道等提升城市建设水平,进一步利用好这笔宝贵遗产。同时,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以让中国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认同感。作为济宁,将把申遗成功作为新的起点,更加自觉地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运河,传承运河文明,建设美丽济宁,让老祖宗留下的这笔遗产继续为济宁人民造福。

2024-06-22 本报记者 刘帝恩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4659.html 1 利在千秋: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申遗回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