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彦彦 本报通讯员 胡倩
走进任城区金城街道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八个醒目的大字。站内的“回音壁”上,一条条居民诉求彰显着对代表的信任,从普法宣传到政策解读,从环境整治到道路修护……一条条诉求下,有人大代表的回应,也有问题解决后居民的感言。简单的一面墙,成为基层人大拓宽民意收集渠道、春风化雨般服务群众的生动注脚。
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万千群众。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始终按照全覆盖、重规范、求实效的原则,推动各级人大代表全部入站,创新开展“五化”建设,真正将人大代表联络站建成代表联系群众的“民意窗”“连心桥”。
跑出代表履职“加速度”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代表联系群众、听取民情、汇聚民意的重要平台,是人大代表与群众共议、共商、共决的有效载体。如何充分发挥代表联络站党的政策“宣传站”、化解矛盾“减压阀”、群众冷暖“连心桥”、代表履职“监督岗”、增长知识“大课堂”的作用,是摆在各级人大常委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济宁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济宁市委《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全市人大代表联络站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集成化”要求,对全市代表联络站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并提出“有固定活动场所、有专项活动经费、有工作人员、有规章制度、有学习资料、有活动记录、有代表信息公示栏、有代表接待群众安排表”的“八有”标准,规范有序推进代表联络站建设。全市共建成线下三级人大代表联络站178处,实现了“联络站上有代表、代表身边有群众、群众身边能找到代表”,为代表履职筑起“大平台”,联络站成为代表与百姓的“连心桥”。
在此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创新“代表联络站+N”模式,N即为立法联系点、网格、云站、代表约见、社区治理、微信二维码,形成集成效能。积极探索代表联系群众的“数字桥梁”,利用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建设线上代表联络站167个,打造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新窗口”。邹城市人大常委会打造代表履职服务“云上平台”, 代表“线下”履职、“线上”排名,系统自动量化赋分,切实增强代表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代表进站履职,群众有困难、有问题找代表已成为常态,代表联络站真正成为了联系群众之桥、学习交流之站、凝心履职之所、展示风采之窗。” 省人大代表徐晓晓兴奋地说。
畅通社情民意“直通车”
“‘双减’政策出台后,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很单调,街道办能不能举办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丰富假期生活?”今年1月初,在微山县傅村街道代表联络站,县人大代表刘京认真记录着居民王朴仁提出的问题。很快,傅村街道办事处精心策划开展了雏鹰假日小课堂、全民健身好少年等一系列暖心活动,解除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这是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进联络站联系群众、听民声解民忧的一个缩影。为更好发挥代表桥梁和纽带作用,济宁市人大常委会健全完善代表信息公示、选民接待、问题处理流程等制度,落实落细代表进站活动之前的告知、活动后对群众反映问题的分析研判、处理结果的反馈留档等机制,保障代表联络站有效发挥作用。实行台账化管理,规范完善“五簿一档”,即代表活动记录簿、代表接待选民记录簿、代表学习培训记录簿、选民反映问题转办反馈记录簿、代表述职情况记录簿和代表履职档案。深入开展“六进、六亮”活动,即进代表联络站、进企业、进市场、进学校、进村居、进家庭;亮姓名、亮单位、亮职务、亮联系电话、亮履职承诺、亮二维码。全市1.23万名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2023年,全市各级代表联络站开展活动5650余次、接待群众9.03万人次,代表与群众的联系空前紧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奏响人民民主“交响曲”
在济宁,代表联络站已成为聚集人民意愿、聚合代表力量、服务中心大局、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站,如同一条条延伸基层的“根脉”,深深扎根在群众当中。
“代表联络站真的能解决问题,我要为你们点赞!”鱼台县罗屯镇孙楼村村民孙西山说起代表联络站赞不绝口。两个月前,孙西山通过代表联络站向镇人大代表刘晓晗反映孙楼村路面破损严重,影响群众出行。不久,相关部门就对该路面进行硬化,“烦心路”变成了“舒心路”。
“做到群众‘说了有人听、听了有人管、管了有效果’,人大工作才能更接地气、更得民心。”刘晓晗说。
“小站点”发挥“大作用”。济宁市人大代表联络站真正让人大代表走到群众家门口、走到基层最前沿,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人大代表触摸基层冷暖、感知群众喜忧、帮助百姓解决“烦心事”中“自带”温度和深度。仅2023年,全市各级代表联络站就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869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3156件,生动演绎了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基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