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山东在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彰显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全局视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山东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总遵循。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我市产业、科技实际,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更大力度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不断取得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成效。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重要论断,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作为一个全新概念树起高质量发展风向标。当前,以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蓝色生产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成为大势所趋。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客观要求,是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当前要以更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更加有效的务实举措、更为积极的主动作为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
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就要对标学习日照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把高质量发展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定不移推动“制造强市”,深化实施“干部助企攀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突出抓好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机器人、储能装备等核心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力突破工业母机、稀土和碳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部署落到实处,就要坚决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含绿量”“含金量”。同时,深度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推动济宁都市区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争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牢牢把握发展战略定位,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贯彻落实到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我们就一定能走在前、挑大梁,既为一城增光,又为全局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