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1日
首页
第07版:

故乡何处一归船

范廷伟

在我喜欢的诸多红歌之中,特别喜欢那首抒发中华儿女真情实感的经典歌曲《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歌中有山川河流稻香,有乡关家国故园,歌声深情,满满都是磅礴的自信,还有对家国的大爱。

词作者乔羽先生是我们山东济宁人,或许他写这首歌时,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烟波浩渺、鱼肥水美的大运河,想起了稻花飘香、风光秀美的运河湿地。那些跳动着的灵感,迸发着的激情,令他妙笔生花,如有神助,胸中欢跳着的美好情思像山涧叮咚的清泉,一溪流淌,一溪欢欣,流进新的世纪,也必将流进岁月的更深处、更远处……

之所以特别喜欢这首经典的红歌,除了它的曲调旋律优美、抒情唯美,歌词具象凝练、意境悠远以外,再是其氤氲着濛濛水气,蕴含着诗情画意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了。

我的老家就在风光旖旎的小清河畔,这里白杨高耸、柳荡依依;这里春花烂漫,夏蝉聒噪。小清河的两岸虽然没有飘香的稻花,却有飘香的麦穗和饱满低垂的高粱。大河小河都有水,大岸小岸都有庄稼,读起唱起这些词简意丰、意境美好的歌词来,自然感到分外亲切。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早、中期,小清河中船上高悬着的白帆,是引人眼球的最美风景;两岸的河滩中还有一些拉纤人,他们袒露着黑里透亮的脊背,纤绳深深地勒进结结实实的肌肉之中。每当想起拉纤人那步调一致、迎风斗雨的场景,我就浑身充满了一种挑战命运、挑战自我的无穷力量。

其实呢,那时候我们村子的周围都有水,有用青石板砌成水簸箕纳雨水入内的南湾,有窑场取土形成的窑湾,还有后湾、三角湾,更有深深浅浅、大小不一的无名水湾。女人们在房前屋后的水湾旁浣衣晾晒,男人们在夕阳西下的美丽剪影中饮牛饮马,男孩女孩们就在临水而居的家门口逮鱼摸虾捉泥鳅,以及花样的游泳。

父母亲曾说,有一年夏天,小清河里发大水,村里几个妇女要到河对面的田里干农活,她们艺高人胆大,竟然相继踩水渡河,手中托举的衣服愣是丁点儿水星都没沾上。一些年轻力壮、自恃水性不错的小伙子,几乎惊掉了下巴。

村里的小学校离着小清河只有几百米。可以这么说,村子周围的那些水湾风光再好,也不及村里小清河畔的渡口热闹。这里有穿梭来回的邻村亲朋好友,也有瞒河过岸干农活的街坊,还有渡船来往的精明货郎商贩,最重要的是再后来。孩子们先是盼着汽笛哞哞长鸣,然后期待长龙般游弋而来的货轮船队。这时候,孩子们很自觉地列队于小清河的一侧,一个个像家鹅一样伸长脖子,瞪着好奇的眼睛,喋喋不休地向船员们问这问那,船员们不厌其烦地给这些泥头泥脸的乡下孩子解疑答惑,直至双方满意,挥手告别。

一旦闲下来,孩子们就干一些自发的亲水活动,在水流平缓的小清河中戏水玩乐,到玉米地里捡捉悄悄上岸的螃蟹,用抄网从清澈透明的小清河中捕捞快乐摇摆的小鱼,帮体弱的船家老人摇橹划船。我呢,就在小清河边的一次次的亲水中,捕获了船家老人的孙女做了我的妻子。模模糊糊的童年记忆,都是在妻子一次次的戏谑与提醒中,让我感知历久而弥新。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又何尝能离开水呢?地发千祥,水润万物,人们喜水、乐水、亲水、护水,水与人们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现在的农村浇地,也不再是大水漫灌,而用各种材质的水龙带,节省了土地,又节约了水利资源,乃是一举两得的善事、好事。下乡时,也见有的地块已用上了滴灌、喷灌技术。几年的环境治理,天蓝、树绿、水多了,承载我少年美好记忆的小清河,也将在防洪、除涝、灌溉的同时,有望恢复原有的通航。

我很喜欢唐代诗人顾况的那首小诗:“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渡船”。我期待自己能像一只归航的小船,在“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优美旋律中,回到久违的家乡,去重温那甜美绵长的少年,也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海晏河清,时和岁丰。■毛毛 摄影

2019-10-11 范廷伟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7210.html 1 故乡何处一归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