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个记录城市记忆的地方,肩负着向市民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知识的任务,它就像一本无声的历史书,每一件文物、每一个展厅,都藏着很多故事。这里的讲解员,为市民讲述着这个城市的过往。高秀丽从讲解员做起,让每位聆听者置身于历史的长河。
2013年以来,高秀丽先后在济宁市博物馆、济宁市考古研究室、潘家大楼管理所工作。刚接触博物馆讲解员这一职业,她时时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没日没夜地沉浸在背不完的讲解词中。
“走路、吃饭、睡觉,满脑子都是讲解词和文物知识,就怕自己在哪些地方给混淆了。”高秀丽说,讲解员必须做到因人施讲,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的游客,运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如果是中小学生,就从科普层面上去讲解。如果是专家,就要注重引导,为其介绍研究者的不同观点。日积月累,她的业务能力逐步提高,在博物馆共完成阵地讲解近两千场,接待观众80多万多人次。
高秀丽在考古研究室工作室期间,参加了付庄遗址、旷山汉墓、竹园汉墓等发掘与研究工作。其中,旷山汉墓及竹园汉墓保护复原研究工作,填补了济宁地区文物保护的空白。在大运河济宁段保护和申遗工作中,参加了南旺枢纽考古发掘、微山湖中运道水下考古调查、大运河水利设施遗存研究和保护等工作,圆满完成世遗专家对大运河济宁段申遗项目的考察评估、现场讲解工作,撰写宣传文稿1万余字。在潘家大楼工作的16个月,高秀丽组织完成大楼整体维修、展陈,确保了整饬一新的潘家大楼2017年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2013年以来,高秀丽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28篇,获实用新型专利技术4项,获得科研论文类奖项13项。独立编著出版文物、历史、运河等研究领域著作两部,确立了济宁汉代文化和运河文化在全国研究中的领先地位。
高秀丽告诉记者,博物馆中的珍贵文物承载民族文化,记录了济宁的故事,是济宁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发展济宁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强对馆藏文物的系统性研究,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原创展览策划,鼓励广泛而多样的文化主题类原创展览策划。
博物馆还应当结合实物、展览等资源优势,围绕着济宁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加强青少年教育项目的研发与策划。高秀丽说,就是要把文创产品与博物馆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地域风格的实体产品,让观众把具有济宁博物馆特色的文创产品,以及产品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