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一”小长假,远在省城的小客人一家要来我家住两天。最高兴的当然还是儿子,因为他和小自己两岁,矮自己一辈的小客人是“死党”。这不,人还未到,军令已到,要我们去采摘一些新鲜的桑叶。原来是这位小客人养了几只蚕,要带点桑叶回去。
接到这个命令,我却突然蒙了,桑树、桑树,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有多少年没看见桑树了,又去哪儿采桑叶呢?抓紧想,我想到了一直还在种菜卖菜的二舅,于是赶紧打电话。
二舅还在菜市场卖菜,他很肯定地说,他住的楼前绿化带里就有一棵桑树。我欣喜若狂,赶紧带着儿子去。几分钟就到了,那里确实有一棵不大不小的树,不过,我却怎么看着也不像桑树,再次给二舅打电话,就是,二舅说。
好吧,我半信半疑地和儿子摘了几十片叶子,却越摘越不自信,这叶子和记忆中的桑叶总对不上号。别管这么多了,摘吧。回到家,和母亲说起这件事。母亲说,这哪是桑叶啊?我不禁有些泄气。
母亲接着说,你看,咱南边那家车库门口有自己出的桑树苗。我赶紧跑过去,一看还真是桑树。虽然树苗还不如我高,但我一眼认出了它。摘了几片叶子,却不得不停了下来,我想起了这里前天刚打过农药。
这时,妻回来了,自告奋勇带着母亲再去二舅说的地方,看看那棵树到底是不是桑树。没想到,她们这一去竟是大费周折,两个多钟头才回来,倒是带回了一大包桑叶。
妻很兴奋地叙述了经过。叶子并不是从二舅说的那棵树上摘的,因为那棵树是不是桑树,居然引起了争议。几个关系远一点的舅舅,都说那不是桑树,二舅仍坚持说这是一种小叶桑树,和以前老家的不一样。
正当几个老把式争执不下,又来了一位关系更远的大舅。他老人家说别争了,南边大桥河堤上有一棵大桑树,上那里去摘吧。热心肠的老人家领着找到了那棵桑树,摘回了桑叶。
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没有什么零食玩具,也没什么果树,除了家里的枣树,能结果的就是村西河沟沿上的桑树了,所以大家都是眼巴巴地盯着桑葚。
那时候的孩子谁不会爬树啊?可我偏偏就不会,就只能讨点残羹剩饭。不过,我却有个秘密根据点,保管吃个够。在村子东边杨家河的桥头上,有一个院子,那是加工皮革的地方,做皮革的就是我的姥爷舅舅们。
院子中央有一棵高大茂盛的桑树,树干我都搂不过来。葚子红透的时候,我就常常跑去吃。姥爷舅舅们总是吓唬我,吃多了会流鼻血。我将信将疑,但每次吃得都不少,好在每次都没流鼻血。现在,我知道了桑葚味甘酸,性微寒,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有“民间圣果”的美誉。那时,姥爷舅舅们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啊。
桑树更重要的价值和养蚕有关。
我对养蚕的那点认识,还是来自小学的课文《春蚕》。“春天是养蚕的季节。每到这时候,我常常想起母亲来。”那时不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巴金。
养蚕很不容易,既非常劳累,还要极其仔细。“我们家门口有几株桑树。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就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母亲微笑着,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里。匾里已经撒了一层剪成细丝的嫩桑叶。这是母亲带着我从桑树上摘来的,擦得干干净净,剪得又细又匀。”
“每天清晨,姐姐把桑叶采回来,母亲吩咐我洗了手,用毛巾把一片片桑叶擦干,再轻轻地均匀地撒在匾里。”
“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
“蚕快‘上山’了,母亲一夜要起来两次,累得她腰酸背痛……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当时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虽然不懂那些养蚕的细节,但让我想到了我的日夜操劳的母亲。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常用来比喻老师。19岁那年还是满脸痘痘的我,在一所乡村小学当了一个语文老师。百科上说:“家蚕每结一个茧,需变换250次到500次位置,编织出6万多个8字形的丝圈,每个丝圈平均有0.92厘米长,一个茧的丝长可达1500米至3000米。丝腺内的分泌物完全用尽,方化蛹变蛾。”
想不到这小小的蚕竟如此辛苦敬业,这诗写的一点也不假啊。小学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是《我爱故乡的杨梅》。“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因为杨梅是南方的,我们师生都没见过,因而在理解上总是差强人意。后来,不记得是哪个同事突然想起来说,这杨梅的变化和桑葚不是一样吗?也别说,还真的挺像。但可惜的是,那时桑葚也很难见到了,不像现在网购物流这么发达,虽然看不见桑树,可桑葚总是老早的就上市了。
“五一”假期后上了班,我向一位喜欢种花草的同事说起这次采摘桑叶,以及老农们为桑树掐架的故事。想不到他说还用费那么大劲,我们院子里西北角就有桑树。我特意跑过去一看,还真有一丛桑树,细细的枝干,嫩嫩的叶子,它应该是自己出的,不是为绿化而植。看得出,它每年都被修剪掉,但又都悄悄长起来。
说也奇怪,从这以后,经过绿化带的时候,我就常常留意一下,还真又发现了几处桑树苗,这许是那些贪吃的鸟儿做的好事吧?
一晃又是十几天过去了,不知道那位小客人的蚕养得怎么样了,真想带着儿子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