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断拓展,社会预期不断改善、发展信心不断汇聚,人们更愿意出行旅游、花钱消费。另一方面,我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无论是拥有闲暇时间、具有经济基础的“银发族”,还是助推“研学游”方兴未艾的学生群体,都是待挖掘的潜在目标人群。深入挖掘文旅市场潜力,不断提升规模和质量,定能更好发挥文旅消费的综合效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双向奔赴”。
——人民网:《抓住“热辣滚烫”的“春日经济”》
古人讲,“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一个人的道业、学业、事业能不能有所成就,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他选择、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因为,“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还因为,“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反之,“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身且加于刑戮而不自知者,靡使然也”。这便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中国纪检监察报:《慎交友 交益友》
近期,童年玩耍社交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不少家长反映“上千人的社区,孩子下楼找不到一个同龄玩伴”。林立的高楼、逼仄的活动空间、满满的课外班以及对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的沉迷,使孩子对真实世界缺少兴趣、对生命价值缺乏认知,面临社交严重不足的困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国际基础教育八大创新趋势中特别强调社会情感能力学习,指出情感管理、人际交往、决策能力等非认知技能对个人终身发展至关重要。而培养孩子非认知技能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与同伴玩耍。因此,要从更高站位上认识儿童社交的重要性,广泛凝聚社会合力,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加以推进。
——中国教育报:《为“童年社交”提供更多社会支持》
地方戏曲、传统乐器等进课堂爆红,再次让我们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缺少受众,真正缺少的是让年轻人了解它、走进它、爱上它的机会。一些传统文化之所以高冷难懂,何尝不是因为总是被束之高阁?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建议,将传统非遗纳入高等院校学历教育体系,引发社会关注。即便不能成为常设课程,也要看到这背后大学生和公众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望和期待。因此,艺术家、教育者应主动走进年轻人当中,为他们搭建更多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以更加可知可感、可亲可近的形式,让传统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可参与。
——浙江日报:《让传统文化激荡更多青春回响》
如今,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更加重视细节和体验,“一招鲜”不再“吃遍天”。很多地方虽然引流和创新欲望强烈,但旅游产品优质程度并未跟上“出圈”节奏,个别急功近利的欺客宰客行为又阻挡了人们消费的脚步,赢得“泼天的富贵”比制造“泼天的流量”更难。文旅产业的生命力和变现力紧密相连——能够良性运转而不是“一锤子买卖”的文旅产业,才有真活力,才算真景气。
——新华日报:《文旅消费,旺丁更要旺财》(闻道 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