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8日
第01版:

系统集成高产种植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深化技术指导服务

写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兖州答卷”

■本报通讯员 张树锋

◆累计改良土壤9.6万亩,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标准

◆创新建立了镇街落实、村为主体、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的“四位一体”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

◆成立11个农业红色专家顾问团,多维度服务基层、服务农民

兖州区地处鲁西南平原地带,高标准农田、完善的农业设施、强大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化农机装备产业是其发展现代农业的优势所在。作为兖州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制种大县,

去年以来,兖州区大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整合各类资源,补齐农业短板,深挖增产潜力,推进粮食单产水平持续大面积提升,力争利用三年时间,使兖州粮食单产水平提高10%,交上一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兖州答卷”。

科学种田 打造高产“样板田”

今年年初,在兖州区的农业重点工作中,启动实施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项目赫然在列,这是兖州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兖州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良种、良田、良法、良机和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品种、播种、田管、收获、土壤、机械等不同环节的短板,协同发力,由点及面、逐步扩大,着力打造高产“样板田”。

兖州区依托全国制种大县的有利条件,遴选推广一批单产潜力大、多抗广适、抗逆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实施良种补贴,统一供种,促进优质新品种更新换代,加快推广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提升良种覆盖率,为实现单产提升奠定基础。

除了良种推广,兖州区还将推广新型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作为提升粮食单产的重要手段。大面积推广以“小畦改大畦、两畦合一畦、无畦水肥”一体化种植为主的减垄增地新型种植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至7%。兖州区加大了绿色高产技术集成,打造一批高产“样板田”,开展品种筛选、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量、绿色防控等技术研究;系统集成农机农艺相融合、良种良法相配套的高产种植新技术、新模式,培创高产典型示范样板。计划每年在漕河镇、小孟镇、大安镇和新兖镇分别建设单产提升示范区1万亩以上,累计创建5万亩,辐射带动全区均衡增产。

夯实基础 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赵新成是外地人,近年来在兖州区承包了1500亩土地,成为新农人。据赵新成介绍,之所以选择在兖州承包土地,看中的是兖州土地条件好、地块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适合大面积农作物种植。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字方针,兖州区坚持系统化规划设计,强化综合施策,全面补齐短板,整体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确保建一片成一片。累计改良土壤9.6万亩,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标准,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节水灌溉覆盖率100%,道路通达率100%,农田林网防护率100%,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99.65%,土地流转率达73%,粮食产量平均提升10%以上,亩均节本增收400元以上。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兖州区全面实施智能化节水灌溉,创新建立机井运行监控系统,发展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和农田灌溉智能化水平。围绕土壤改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持续推进地力提升。每3万亩至5万亩建立一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对耕地地力变化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整合农机深翻深松、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等项目,全面改善高标准农田土壤环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肥料施用量下降18%。

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好,更要管好。兖州区创新建立了镇街落实、村为主体、使用者自护、受益者参与的“四位一体”管护机制,保障项目长久发挥效益。该做法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作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学习,其先进经验也在《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刊发。

强化服务 释放农业发展新活力

“春季是小麦生长的重要节点,防止灾害性天气袭扰,落实好关键技术措施是当务之急。”兖州区农业农村局正高级农艺师王西芝走进漕河镇蔡桥村的麦田里,向村民讲解小麦田间管理知识。王西芝还是兖州区农业红色专家顾问团、党员专家服务队的成员,他所在的团队每年都要定期深入田间一线,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兖州区在农业发展中创新“党建+服务”模式,结合业务特点,成立农业技术与安全、农机服务、畜产品养殖与安全等11个农业红色专家顾问团。结合“兖行先锋”党员志愿服务,当好技术推广的“指导员”、形势政策的“宣传员”、信息发展的“咨询员”、基层群众的“服务员”,及时为农户排忧解难。

农业红色专家顾问团定期研究工作开展情况,面向农民开展培训会、现场讲解、抖音直播讲农技、发放明白纸、一对一服务、媒体传播等活动,邀请省级以上专家讲解授课,多维度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农业红色专家顾问团成员每年都要定期向农技人员、农民示范户现场授课,并负责召集各村农业技术员到乡村宣讲技术,开展精准科技指导。农业红色专家顾问团自成立以来,累计授课30次以上,邀请专家15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510户、农机手800多名,讲解技术4000余次。

去年年底,兖州区成立了“农机农艺农资”融合产业联盟,建立了以国丰机械、沃尔美肥业、红地种业为“领头雁”的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创新联合体,将农业机械化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相结合,着眼于农艺匹配、农机适用、农资高效、农业增收、成本减损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跨区域的全产业链技术联合攻关,围绕农业产业和区域重大关键问题,提供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为提升农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农业强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4-03-18 系统集成高产种植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深化技术指导服务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5062.html 1 写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兖州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