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17日
第01版:

文化“两创”的济宁实践

深耕人文沃土 让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

——任城区推动文化“两创”的新实践

■本报记者 杜文闻

本报通讯员 袁进 王琴 马瑞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近年来,任城区坚决扛牢文化“两创”使命担当,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保护传承、教育普及、传播交流为立足点,以建设运河文化特色区为创新点,以打造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为突破点,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让“运河文化”活起来

古运河从济宁穿城而过。一艘艘载着游客的“龙”船从运河上驶过,周围还设置了3D投影,运用三维成像、感应灯光秀等现代科技特效,与“运河文化”相结合,展现了“官舸商舶鳞集,麻拥于济城之下”的兴旺景象。

在“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文旅融合的特色IP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可以漫步在石板路上,对照着文创盖章欣赏古朴雅致的建筑和运河两岸的旖旎风光;可以坐一艘画舫,摇一摇手中的文创折扇,吹一吹李白吹过的晚风;可以去运河书屋,听着泠泠水声,嗅着芬芳书香,再插上文创书签开始期待下次的驻足……

实现文化“两创”,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紧扣时代之需,以更新颖的表现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任城区“运河夜校”中,书法课不再教传统的横平竖直写字要领,而是让大家用国潮书法“画”一副春联;银饰课教大家做一枚自己独创的戒指……这个以文化特色命名的青年夜校,正尝试探寻历史与当下、青年与未来的发展“密码”。这里也是济宁市首家青年夜校,自2023年11月开办至今已累计开设180余个班次、青年思想座谈35场,有3000余名青年加入其中。4个月间,课程不断丰富、迭代,从最早的心理学、油画和“社牛魔术”3门课程增至35门,包括以兴趣为导向的书法、花艺、中医经络养生、戏剧、曲艺、八段锦、银饰、香篆等课程,以及面向青年实际需求的抖音主播、面试技巧课,此外还穿插刷牙课、红酒品鉴等特色课程。

让传统教育焕发新生机

任城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厚,大运河连通南北,京杭大运河济宁段正处于任城辖区,兴盛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这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源头活水。在济宁市实验初中,学校依托兴趣社团,创新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文化“两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炫彩美术社团是济宁市实验初中一个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提高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的美术社团。学校组织教师、学生走近民间艺人,在了解脸谱文化、纸盘画等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同时,征集优秀作品,在校园里开展民间艺术作品展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社团让有相同兴趣的孩子走到一起,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活动也依托于此。”济宁市实验初中教师潘贞梅介绍,因为学生兴趣所向,很多活动可以持续性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活动也因此焕发活力。话剧社经常改编一些类似愚公移山这样的传统故事,口才社也会拿一些经典的诗句去诵读,音乐社里古筝、二胡的声音也不绝于耳。(下转2版B)

2024-03-17 ——任城区推动文化“两创”的新实践 文化“两创”的济宁实践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5023.html 1 深耕人文沃土 让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