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记者 王粲)3月15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走在前 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场,介绍2024年我市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抓好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继续落实“135”路径模式和“212”工作机制,稳面积、提单产双向发力,力争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亿斤大关。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0万亩;围绕大豆、小麦、大蒜三大种业,依托兖州、嘉祥、汶上3个国家级制种大县,培育2至3家“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大豆、小麦、水稻、花生良种繁育面积不低于70万亩;制定小麦、玉米、大豆等单产提升济宁方案,邀请国家、省知名专家常态化培训,建立技术专家库,助力丰产丰收。
抓好“百区千村”示范创建、农民群众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百区千村”示范创建,全力抓好第二批96个片区创建;持续提升粮食单产,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种地收入;围绕改善农村公共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组织村庄清洁行动“春夏秋冬”战役;全力推进省级、市级和美乡村创建,2024年创建人居环境A类村500个、B类村800个、C类村1000个。
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聚焦金乡大蒜、邹城食用菌、微山渔湖产品、梁山肉牛等四大产业集群,分类制定攻坚方案,重点扶持20家龙头企业,培育20个按揭农业项目;坚持提升与培育并重,解决合作社管理松散、运行不规范、组织不紧密等问题,新评定省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场)100家,规范提升11个社会化服务中心,每个县市区至少成立1家社会化服务联盟,粮食托管服务面积超过800万亩次。
抓好科技提升、数字突破、质量安全、品牌培育、绿色增效、改革创新“六大行动”。推动农技专家与示范片区结合,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基本实现机械化全覆盖;探索建立“耕、种、管、收、销”全环节数字化服务平台,持续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典型应用场景;擦亮国家农安市“金字招牌”,强化饲料、农兽药等源头监管,健全完善可追溯体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全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每个县市区打造1个“爆品”特色农产品,形成“1+14”品牌矩阵,打造“有文化”的农业品牌;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保持在96%、91%以上;重点在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农民生活三个方面改革创新,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