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洪玮
兖州区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结合本地实际谋篇布局、制定计划,不断开辟文明实践新赛道,推动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助力文明城市建设。截至目前,全区“文明村”达到90%以上,“全国优秀志愿者”“山东好人”“济宁好人”“最美兖州人”“道德模范”层出不穷。
2020年10月,兖州区被中宣部文明办确定为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区),如何保持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有生机、显活力、可持续,让实践中心(所、站)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和崇德向善道德新高地?“这促使我们在制度创新和工作思路上求突破,不断提升阵地‘五有’标杆的同时,开辟新赛道,整合资源融合发展,与党群服务中心、社会治理中心、人大和政协志愿服务工作室等一体打造,既节省成本,又丰富文明实践内涵,群众进一扇门即可参与共享文明实践所有事项。”兖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允锐表示。
兖州区以创新实践为出发点,在新赛道上求“新”求“变”求突破。2022年以来,培养了364名会宣讲、会管理、会组织活动、会协调对上争取、会宣传的文明实践“五会”专管员,文明实践所、站管理水平和实用效益不断提升。持续推行“积分制”褒奖制度;探索“文明基金”社会化筹集和投入机制;坚持“一月一考核、月月有提升”工作推进机制,在全区营造了比学赶超氛围。2023年上半年,全区A类村(社区)实践站达到62%,“C”类实践站全部“清零”。2023年以来,打造了“爱心来敲门”“三人三扶三到位”等30个志愿服务项目,其中16个项目受到省市文明办表彰。
“以顺应群众新需求为着眼点,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实际问题上求突破,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成就感、幸福度。”张允锐说。该区制定方案、设定标准,打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的“秀美泗河”“田园乡愁”“文韵兖州”“创业时代”等文明实践展示带,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新亮点和文明新标杆,在新赛道上推动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水平再提高,质效再深拓。截至目前,该区共建成55家“幸福食堂”,解决1700余名老人吃饭问题;常年设立了21处“雏鹰课堂”,可解决410多名困难儿童作业辅导、托管照料等问题;成立312个“新风堂”,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带动形成文明新风尚。把洗澡、洗衣、理发、医疗健康和情感陪护等十多项功能相对集中,真正把文明实践站打造成聚集人气和便民利民的幸福大院。
据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李鸿飞介绍,该区将文明实践深度融入文化“两创”,用好“千万工程”活教材,在画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最大同心圆上求突破。该区与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民生事业等党委政府重点工作深度融合, 阵地共用、资源共用、队伍联建,让群众共享文明实践成果。酒仙桥街道付家楼村、小孟镇梁村、兴隆庄街道大桥村等多个村庄将闲置院落改造成“文化艺术馆”“村庄非遗小戏院”“栖心茶室”,不仅激活了村庄文旅经济、夜生活,也让文明实践站人气越来越旺,“朋友圈”越来越大,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开办“YBA联赛”“村村有好戏”“黄河大集”,开辟了牛楼现代农业示范园、端信里汉唐街、龙桥百姓文化广场等打卡地,群众在说学逗唱、文明实践体验中,沐浴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 体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树,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