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柳
本报通讯员 徐迎辉
济宁现有职业学校51所,其中高职院校3所、中职学校(含技工院校)48所,在校生14万人。近年来,我市把加快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实现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就业“六业联动”,加速打造“职教高地”升级版,持续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良好发展格局。
加强政策引领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和总体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围绕“制造强市”建设目标,着力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蝶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聚力打造涵盖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医药产业的“两高”“三新”231产业集群,强化土地、资金等全方位要素保障,强力支持企业项目落地、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竭力打造产业升级新高地、产业链条新高端、集群发展新“雁阵”,为实现济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端产业和技术硬核支撑。
契合新旧动能转换产教融合需求、职教高地“升级版”建设需要,我市坚持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共同担任组长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工作。先后印发了《济宁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济宁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等系列文件,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技能大赛和师资建设,实施了“职业教育学历贯通工程”,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坚持内涵发展
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我市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发源地优势,探索形成了“以课程开发为载体、课堂教学为渠道、经典诵读为形式、系列活动为平台、专题研究为引领”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广泛开展传统文化进职业学校“五个一”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修养、浸润工匠精神,以新时代君子人格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携手出海,开发8个国际教育教学平台,与19个国家48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形成了“平台赋能、项目驱动、双向交流”的国际职业教育合作新模式。
我市积极对接龙头企业,开发了一批活页式、手册式、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建设了“创业一条街”与“创新实验室”,与腾讯、海尔等500多家企业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每年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3万余人。同时,探索推行职业院校与企业“互派驻、双挂职”工作机制,年均选派近1000名教师赴企业锻炼,聘请300名以上企业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实现了“双向奔赴、共同成长”。16所学校开设的专业获批开展对接高等院校“3+2”“3+4”贯通培养工作,6所学校36个专业获批省第一批高水平中职学校联合高职院校举办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初步构建了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此外,我市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和曲阜中医药学校中医、中药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并已通过验收。
深化产教融合
实现产教供需对接协同发展
聚焦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大调研,精准对接1000余家企业用工需求,持续优化专业设置,2023年新增专业48个,撤销19个。围绕我市“231”产业集群,成立了高端装备等18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全省率先成立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并支持高职院校与全国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在济宁建立实体化研发机构,优化“全市企业研发需求”“全国重点技术分布”两张图谱。同时,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20个、设立企业冠名班132个、共建实训基地118个,其中智能制造等5个实训基地获批国家级实训基地。
为拓展职业教育发展,我市研究制定了《济宁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济宁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等系列文件,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近三年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职业教育投入年均增长9.95%,累计达到38.8亿元。我市还着力提升部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多渠道筹集资金110亿元,规划建设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西片区产教园,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嘉祥、鱼台产业学院,济宁卫校新校区等5个中职学校,现已相继投入使用,新增建筑面积81.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万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