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斐 扈宏毅
临近春节,位于兖州区兴隆庄街道的时代绿能兖州一期250MW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也是国内首个在采煤沉陷区上应用N型高效双面双玻组件光伏项目。年均可发电约3.8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7.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5685吨,为实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据了解,这个项目是山东省第三批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中首个建成投运的子项目。
2023年,济宁市经济发展“答卷”分量足、成色好,这份给力提气、令人振奋的成绩单,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凝聚着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群策群力的汗水和心血,更凝聚着全市上下以“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奋进姿态,持续放大“九大优势”,强力突破“九大战略”的精气神。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指标亮眼
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在邹城市白马河畔,矗立着一座座崭新的、恢弘的大型厂房,这里是国内首个标准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济宁港航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该项目是2023年省重大项目,是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是我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之一。这样的项目带来了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创新能力的提升、品质能级的跃升,为我市激发新动能拓展了发展新空间。
回顾全年,全市上下按照省委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全力以赴抓招商、上项目,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上下抓发展的干劲越来越足,大家锚定“保五争三奔第一”目标,加压奋进、迎难而上,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经济运行呈现向上向好强劲态势。
放眼全市,大项目、好项目越来越多。邹城济宁港航新能源船舶制造、鱼台庚彩化工等项目投资均突破50亿元,投资体量大,产业带动作用强。曲阜鲁源小镇、太白湖复兴之路、梁山公明坊等文旅综合体项目,规模体量大,建设标准高,建成后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新地标。济宁大安机场、崇德大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拉开了济宁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各县市区以跑步前进的劲头抓项目推进,曲阜惠孚医药、任城金宇石墨烯水处理膜等项目,都是当年落地当年投产,展现了快干实干的硬作风。
与此同时,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和省委、省政府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的重大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深化助企攀登、建设制造强市首位战略,聚力构建制造业“高端化集聚、智能化提升、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发展”新格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培优育强、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创新驱动不断取得新进展,制造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链主企业培育、企业创新创优、数字经济壮大、科技创新驱动、未来产业培育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干部助企攀登”走深走实,持续增强制造业发展内生动力,全力建设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心城市”,为加速建设济宁新型工业化作出积极努力。
科技创新,注入产业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芯诺电子从一家生产半导体芯片的“小工厂”,发展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我们生产的达林顿晶体管助力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三极管为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任务的顺利完成作出了贡献。”芯诺电子总经理史国顺拿出北京航天发来的感谢信,骄傲地告诉记者。科技含量“高”,体现了我市动能转换、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方向,更体现了“聚焦主业、集群发展”的产业思维。2023年以来,各县市区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抓主导产业发展,金乡立中锂电、嘉祥祺添动力电池、经开区小鲁锂电等都是围绕宁德时代落地的延链补链关键项目;金乡聚优树脂等项目都处在新材料产业上下游的关键节点上;高新区镐成永生中韩装备、兖州芯诺半导体、梁山经典印务、汶上新风光电子、任城富邦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在各自领域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具有行业领先性;邹城泰玻新能源、嘉祥圣润智能纺纱、兖州益海嘉里粮油等项目,通过智能化改造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益;高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泗水百世博智能终端基地、经开区新谷数字园等项目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2023年,济宁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0家以上、总量突破1800家。我市瞄准产业升级的新赛道,部署“强链补链延链”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在智能制造、高端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破题突围,16个项目获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18个项目入围省科学技术奖。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运行山东省先
进碳材料研究院、山东省稀土新材料研究院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济宁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跃升至49%,发展势头强劲。2023年,我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0家、总量突破1800家,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8个、达到773个,6个项目入选省重大创新工程。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元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加快培育创新人才,2023年,我市高规格举办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聘请11位院士担任“人才大使”,新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8人,建立了科技人才智库。启动实施创新平台全覆盖行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认定6类176家市级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8家。
文旅融合,解锁济宁流量新密码
济宁,星河灿烂,文脉流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2023年,济宁市展现了文化“两创”的丰富性以及抵达的新高度。
2023年9月,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隆重举行,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编纂出版项目——《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正式发布。同时,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已成为世界儒学研究、儒学国际交流传播、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地。
从“文化+数字”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到“文化+戏剧”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再到“文化+文明”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济宁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创新,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多样化的活态呈现,更使其更好地适应了时代与市场的需求,赋予了其更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2023年,文旅市场呈现出“高开高走”之势。这一年,我市高水平举办了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大会,中国(济宁)研学旅行创新发展观察基地落户济宁;开通的高铁济宁北站始发北京的“文化济宁”列车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我市文旅影响力与日俱增。
同时,尼山圣境文化夜游成为全省唯一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项目,太白湖新区运河印巷文体商旅综合体成功入选第三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凤仙山帐篷营地等10大露营新业态已培育起来;运河记忆等40处网红打卡地入选“山东网红打卡地”榜单,研学、音乐、露营等多种业态满足游客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时代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里书写。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济宁市将稳扎稳打、踏踏实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济宁实践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