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节日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也是过大年必不可少的节目。尤其是在春节,剪纸更是独树一帜,给喜庆的人们带来无限的春意和温暖。它所传承的视觉和造型,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表达了人们的社会认知、道德观念、社会实践、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
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剪纸的形式多姿多彩,有单色剪纸和彩色剪纸,有折叠剪纸、剪影和撕纸。彩色剪纸又分为点染、套色、分色和填色多种门类,剪法有折叠、阴阳刻和刺孔。
剪纸一般用来张贴、摆衬、刺绣底样、印染。张贴是贴在门窗、墙壁作为装饰,摆衬是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的喜花、礼花等,刺绣底样用于服饰上绣花的蓝本,印染是作为印刷用的,比如蓝印花布的印版。
一张彩纸,在剪纸艺人的手里,折来折去,用一把剪刀,几分钟就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和浓郁年味的艺术品。金剪之下的“喜上眉梢”“鸳鸯戏水”“双喜临门”“万事如意”等精美窗花,各种各样的图案、花纹,都烙印着吉祥喜庆的中国元素,赓续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