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宁讯(通讯员 孔明珠)济宁经开区依托本地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创新“网格+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坚持“文化传承,产业带动,网格主体,多方参与”基本原则,激发第三产业新动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振文旅消费,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
强化顶层设计,聚力打造特色。利用网格员人熟地熟的优势,深度挖掘各片区特色文化,以“一镇一品牌,一区一特色”为着力点,加大对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登记、重组、整合力度,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本土风情、传统技艺、乡土故事等资源,创新性融入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名片,激发乡村发展的活力。全面掌握当地特有的优势资源,塑造了“马集烧鸡”“下化林菊花”“铁里香油”“疃里山药”等文化特色产品名片。
强化资源共享,聚力素养提升。以各网格服务中心为阵地,搭建村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的良好平台,建设“图书一角”“农业知识小教室”等,开展知识趣味、科普法制、农业实操等课程,帮助农民了解本土文化。同时积极在网格内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开展“送戏下乡”“专业知识进乡村”等活动,联合各领域专业网格员向群众普及专业知识,传授心肺复苏急救技巧、安全用电常识等,充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
强化宣传动员,聚力发动群众。网格员通过“双线融合”的方式,将各地特色文化、活动制成宣传单页、特色视频等,线下网格员通过进家门、进企业、进广场等多种方式面对面与群众宣传,发动本地群众积极参与,将村民融入到农村文旅发展当中。线上通过微信、微博等多种路径,积极为家乡宣传和推广,提升当地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同时利用“黄河大集”“蜗牛文化节”“春节文化旅游节”“古庙会”等活动契机,进一步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让游客在体验当地特色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从而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