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24日
第03版:

塑造济宁特色小镇的科技思考

■李辉

党的二十大擘画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鲁西南明珠济宁市而言,煤炭资源型发展模式使得区域城乡要素、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那么突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特质,科技赋能,塑造济宁特色小镇,正契合了农村客观规律的先进经济体形态,也是空间布局高效合理的微型产业集聚区升级版,更是推进济宁市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探索。

突破新生态,以科技思维重塑,支撑特色小镇有效运营。一方面,运用大数据系统精准重塑传统农业产销渠道,构建产销新格局。搭建金乡大蒜、鱼台大米、长沟葡萄、泗水蜜薯、微湖大闸蟹等“农”字号文化品牌营销主体、本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对接平台。并依托济宁市新媒体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等方式,广泛搭建乡村农副产品的“绿色通道”,增强产业、产品要素的流动性。同时以精准营销、实时风控和交易预警为指引,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精准预测,以协调供需关系,解决农副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痛点。另一方面,以数字思维重塑传统金融业。传统金融行业要根据济宁市乡村旅游资源禀赋、民俗风情、消费升级等要素,为济宁市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数字化金融支撑,畅通特色小镇发展的血脉,依托优势资源大力提升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的档次,整合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以此产生旅游的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而助推传统金融业的数字化进程,彰显科技赋能的价值。

放大文化态,科技化内涵彰显,夯实特色小镇文化底蕴。一方面,固本溯源。以济宁市乡村地域特色为立足点,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古村落古建筑群、文化遗址遗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载体,立足于改变传统的展板、照片、画像等静态、陈列室传统展示方式,结合幻影成像、超大电脑拼接墙、全景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增强特色小镇文化资源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互动性,充分彰显儒家之源、李杜双曜、运河文化、微山湖红色旅游、梁山水浒道义等乡村文化资源,彰显特色小镇独有的文化底蕴,培育浓郁深厚的文化气息;另一方面,守正出新。开发“济宁有礼”“夫子文创”“端信兖州”等文化IP,借鉴“云祭孔”模式,整合全市特色小镇资源,打造济宁市特色小镇的虚拟体验平台,建设“数字赋能、智能驱动、沉浸体验”的线上特色小镇沉浸式场馆。采取“5G+AR”技术对于非遗文化进行历史性还原,培育和孵化符合新时代的新的历史经典项目,吸引外地游客参观旅游,推进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展现智慧科技、文化生态优美精致。

联动产业态,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护航特色小镇抗击风浪。一方面,依靠科技促进特色小镇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当地居民的发展支柱。要着力打造“科普+旅游+产业”示范基地,以“专而精”的优势聚焦现有的油菜花加工、鲁菜研发等产业,借此切入当地文旅产业、造纸产业、食品开发等优势产业链条,实现特色小镇产业与区域优势产业的联动。另一方面,要以智慧赋能特色小镇发展。紧抓“数字山东”建设机遇,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与特色小镇进行场景体验融合创新,着力建设“数字小镇”。将信息终端落实到特色小镇的各个商户之中,开展智慧停车场、智能机器人、5G智慧无人商店等创新应用,最终构建“产城人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智慧化解决方案,实现传统与科技、古韵与潮味的“碰撞”出圈,释放美丽济宁的独特魅力。

【作者单位:中共济宁市兖州区委党校 本文系济宁市重点研发计划(软科学项目)(2023JNZC095)阶段性成果】

2024-01-24 1 1 济宁日报 content_160297.html 1 塑造济宁特色小镇的科技思考 /enpproperty-->